
在医疗诊断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检验质量的保证贯穿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整个过程。本文将介绍分析前后质量管理的关键内容。
分析前质量管理:打好检验基础
分析前质量管理是保证检验结果“真实准确性”的前提,涉及检验员、临床医师、护士、护工和受检者等众多人员。
(一)检验申请:精准是关键
检验申请单是检验的起始点,其填写需遵循信息齐全、规范、易识别和简单方便的原则。申请单应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诊断等详细信息,且需标明采样时间。申请检验项目时,要综合考虑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选择敏感度和特异性高的项目,以快速、经济地获取准确结果。
(二)患者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生物学因素:人体生物钟、情绪、年龄、性别、妊娠等都会导致某些指标的波动。
生活习性:饮食、饥饿、运动、吸烟、饮酒等行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容忽视。餐后采血可能导致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升高,因此多数检验需要患者空腹 12 小时且前一餐清淡饮食。运动可能引起血钾、肝功能等指标异常,建议采血前休息 30 分钟;饮酒则可能影响肝脏代谢相关指标。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会通过不同途径干扰检验结果。如大剂量维生素 C 可能使血糖、胆固醇等检测结果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影响肌酐的测定。因此,患者在检验前应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三)标本采集、传送与保存:严格规范操作
采集时间:不同的检验项目对采样时间有不同要求。空腹标本一般需空腹 8-12 小时,急诊标本则无时间限制。部分特殊项目如精液常规分析、24 小时尿蛋白测定等,对尿量和标本量有严格要求。
传送与保存: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至检验科,一般在 1 小时内完成。传送过程中要密闭、防震、防漏。保存标本时,需根据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如血液标本一般在 4-8℃冰箱保存,生化、免疫检验标本保存不超过一周。
(四)不合格标本处理:确保检验可靠性
不合格标本如标签信息不符、标本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等应拒收。若特殊情况下无法重新取样,需在报告中注明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示结果仅供参考。
(五)不合格标本处理:确保检验可靠性
不合格标本应拒收。若无法重新取样,需在报告中注明原因,并提示结果仅供参考。
分析后质量管理:保障结果有效应用
分析后质量管理是全程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主要包括检验结果审核与报告、标本储存、解释咨询和与临床科室沟通等环节。
(一)检验结果审核与报告:严格把关
检验结果报告是临床实验室的最终产品,必须保证“完整、准确、及时、有效”。审核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对结果进行严格审核。当结果异常、与临床诊断不符或出现危急值时,需及时复核并报告临床医生。危急值如血钾 < 2.8mmol/L 或 > 6.0mmol/L 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需迅速处理。
(二)分析后标本储存:以备复查
标本储存的目的是为了必要时的复查和科研回顾。储存时需专人专管,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制度。血液标本一般在 4-8℃保存,保存时间根据项目而定,到期后按生物安全要求处理。
(三)检验结果解释咨询:提供专业指导
临床检验工作者应面向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检验结果解释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理解结果的临床意义。
(四)与临床科室沟通:促进协同合作
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对保证检验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沟通,实验室可以了解临床需求,临床医生也能获取检验项目的相关信息,如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利用率和诊断准确性。
总结
检验质量的保证需要分析前和分析后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和人员的共同努力。患者在检验前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准备工作,医院各部门也应严格遵循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