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芸  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338

“不就是摔了一跤,老人年龄大了,又没说疼,去医院看病,一旦手术风险更高,在家躺着养几个月也能长好。”这是不少人对老年人骨折的固有认知。然而,这种看似“佛系”的康复观念,却可能暗藏隐患。老年人骨折后,到底遗漏了哪些关键要点呢?

被低估的“人生最后一摔”

与年轻人骨折不同,老年人骨折堪称“蝴蝶效应”的典型。7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30%,这个数字远超许多恶性肿瘤。这并非骨头本身的问题,而是骨折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在卧床期间恶化,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每一项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老年人骨折的康复,绝不是简单的“等骨头长好”,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

康复期:动比静更关键

“骨折了还能运动?”答案是肯定的。卧床超过3周,肌肉力量将以每周10%~15%的速度流失,这就是许多老人骨折后“越躺越废”的原因。正确的康复运动应从术后就开始:在医护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训练,逐步进行坐、站、行走训练,借助助行器逐步站立行走。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加速骨折愈合,更能激活全身机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看不见的“隐形杀手”:骨质疏松

多数人往往只关注骨折本身,却忽略了导致骨折的“幕后黑手”——骨质疏松。事实上,90%的老年骨折由骨质疏松引发,若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一年内再次骨折的风险将增加5倍。许多人误以为补钙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实则不然,真正有效的治疗需“补钙+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三管齐下。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补充钙剂能增加骨量,但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此时就需要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而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降钙素、双膦酸盐等,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吸收,增加骨密度。更重要的是定期检测骨密度,将骨质疏松遏制在萌芽状态。一般建议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建议平时做到:①每天喝500ml牛奶+1颗鸡蛋;②晒太阳15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③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骨密度;④防摔倒:家里少放杂物,浴室铺防滑垫,衣着合适,穿防滑鞋,必要时使用助行器具。

家庭支持:康复的“第二战场”

老年人骨折康复,家庭护理的重要性不亚于医院治疗。从饮食上补充蛋白质和钙,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预防跌倒风险(如清理家中障碍物、安装扶手)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骨折后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家人的心理支持与身体护理同样重要。

当家中老人遭遇骨折,我们需要摒弃“养养就好”的侥幸心理,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从及时治疗、主动康复,到预防骨质疏松、给予家庭支持,每一个环节都是守护老人健康的关键。毕竟,对于生命而言,每一次骨折都不该是“顺其自然”的终点,而应成为重新拥抱健康生活的起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