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一抬头,突然天旋地转,仿佛整个房间在打转?或者只是翻个身、低个头,就感觉天昏地暗、站不稳脚?这篇文章就带你认识这种常见却常被误解的病——耳石症,了解它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你摆脱反复眩晕的困扰。
“耳石”是什么
“耳石”这个名字听起来不熟悉,其实它是人体平衡系统中关键的一部分,它位于我们内耳的前庭系统内,多见于椭圆囊和球囊里,由细小的钙盐晶体构成,这些小晶体黏附在一层胶状膜上,随着头部的移动而移动,协助感知身体位置的变化,是保持平衡的重要感应器,在一般情况下,耳石固定良好,不会导致任何不适感,如果由于年龄、头部受伤、耳疾或其他因素,耳石从原位脱落,就有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引起眩晕,这一现象即是“耳石症”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耳石脱落后会发生什么
当耳石从椭圆囊或球囊中脱落后,它们可能滑进邻近的半规管内,半规管是感知头部旋转的部位,原本不应有耳石的存在,一旦耳石进入,就犹如“小石子进入管道”,引起内耳感知到错误的旋转信息,特别在体位变化时,诸如起身、低头、抬头或翻身,脱落的耳石随着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半规管的感应器,使大脑错误地认为身体正在旋转,从而引起短暂而剧烈的“天旋地转”感,这种眩晕一般持续十几秒至约一分钟左右,不伴随听力减退或耳鸣,尽管发作短暂,症状却十分剧烈,经常使人扶墙、难以站稳,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耳石症的常见表现与误区
耳石症的主要症状是某些姿势改变时骤然发生的旋转性眩晕,如起身时、俯身拾物时或在床上翻动身体时,一些患者还会伴随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眼球非自主运动),但通常不伴有耳鸣或听力下降,因为症状发生迅猛且强烈,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大脑供血不足”或“中风”,以致有人长时间被错误诊断为“颈椎病”,耳石症是由内耳平衡系统失调引起,而非血管或神经方面的病变,其不同于脑梗、梅尼埃病等其他导致眩晕的病症,不会导致持续的头晕感或听力改变,也不伴随肢体麻木感或说话困难,故而一旦反复出现姿势改变引发的眩晕,宜尽早到耳鼻喉科求医,以免延误治疗。
如何确诊耳石症
耳石症虽然表现显著,但确定诊断需要专科医师实施检查,最常使用的手段是“体位诱发试验”,Dix-Hallpike试验作为耳鼻喉科或神经科常规诊断方法,医师会要求患者迅速从坐姿变为特定的躺卧体位,观察是否引发眩晕以及眼球是否颤动(称作“眼震”),这是耳石进入半规管后造成的典型表现,若试验结果阳性,结合病史,就可以判定为耳石症,部分医院还装备有视频眼震图(VNG)等仪器,监测眼球微小运动的改变,进一步判定受累的具体侧别和半规管,全部检查流程非侵入性、迅速,判定准确度高,确诊后,医师可立即实施复位治疗,协助耳石复位,进而快速消除眩晕不适。
耳石症怎么治
耳石症虽症状令人难受,但疗法十分成熟且有效,最常用疗法是“复位治疗”,即利用特殊体位姿势(如Epley手法)引导脱落的耳石从半规管移回原先位置——椭圆囊或球囊,这些复位动作由专业医师施行,大多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次治疗后不适感显著减轻,药物治疗成效不高,通常不提倡依赖药物,只在伴有剧烈恶心时可以临时服用止吐药物。必须留意的是,耳石症可能会再次发生,特别是在睡眠体位不当、剧烈运动或头部损伤后更易发作,建议复位后的短时间内避免剧烈身体姿势变化,睡觉时适当抬高枕部,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以减少复发机会。
耳石症听起来陌生,发作时却让人苦不堪言。好在它既不是大病,也不难治,只要及时识别、正确处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迅速缓解,甚至彻底康复。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特定体位诱发的旋转性眩晕”,不妨尽快到耳鼻喉科就诊,别再误以为是颈椎病或中风。早发现、早复位,就能早日找回身体的“平衡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