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能更好地帮助人类对抗传染病,提高我们抵御病菌的能力,使人们感染各类传染病的风险大幅度降低。然而,不少人接种疫苗后,身体会产生酸痛、局部红肿等状况。其实,这些情况属于正常的免疫应答表现,只要科学护理,很快就会缓解。
接种后局部反应的原因
接种疫苗后出现上面提到的这些身体反应,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积极应对。疫苗中存在抗原成分,进入人体后,会对局部组织产生刺激,大量免疫细胞迅速聚集,从而出现炎症反应。这种时候,局部血管会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红肿现象;同时,炎症介质也会对神经末梢造成刺激,酸痛感便随之而来。
这些局部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接种后24小时内,持续1~3天会逐渐消退。不同类型的疫苗,出现的局部反应也会不同。例如,灭活疫苗相对于减毒活疫苗来说,可能更容易造成局部反应。但总的来说,这些反应都较轻并且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局部红肿的正确护理方法
保持清洁干燥。要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接种部位在接种后24小时内别沾水,以免污水引发感染。万一沾到了水,要用干净的毛巾轻擦,切勿用力。此外,决不能用手抓挠,以免手上的细菌引起皮肤破损感染。
冷敷。在接种24小时后,如果红肿部位胀痛,可以冷敷: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或冰镇矿泉水瓶,每天在红肿胀痛部位冷敷3~4次,每次15~20分钟。冰袋不能直接放在皮肤上,不可用力按压接种部位。
减少不良刺激。红肿部位不能涂抹刺激性消毒剂、药膏、护肤品等。在接种后1~2天内,尽量穿着宽松,减少对接种部位的摩擦刺激。
肌肉酸痛如何应对
适当休息,不能过度劳累。肌肉酸痛时,要尽量不运动、不劳动。多休息能帮助身体恢复。可以卧床或者轻度活动,但要控制活动量。
轻微按摩。可以用手掌轻轻给酸痛部位按摩,缓解肌肉紧张。按摩时注意力度要适中,别太用力。
谨慎使用止痛药物。若肌肉特别酸痛,生活和休息都受到影响了,可以请医生开些非处方止痛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用药前必须咨询医生。
需要警惕的异常情况
接种后的局部红肿、酸痛出现以下状况,要尽快就医:1.局部红肿范围增大、加重,红肿部位明显异常;2.局部特别疼,且4~5天后不缓解,或体温超过38.5℃、出现寒战等症状;3.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皮疹等全身症状。
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是局部感染或异常反应,要尽快请专业医生处理。
常见误区
误区一:接种后热敷红肿部位。很多人觉得热敷有利于血液循环,减轻红肿。但是,接种后热敷会扩张局部血管,可能加重红肿和疼痛。可以在48小时内冷敷,如果依旧红肿,可以改为温敷。
误区二:有反应则认为疫苗有问题。一些人觉得接种后出现红肿、酸痛是疫苗有质量问题。局部反应是正常的免疫反应,只要没有出现其他异常,就无须过度担心。
误区三:怕洗澡造成感染。接种后并不是不能洗澡,但不能长时间浸泡和用力搓洗。保持身体清洁会降低感染的机会。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接种后,不要让孩子抓挠接种部位。如果因为局部不适而哭闹、烦躁,家长可采取一定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穿着要宽松,以免摩擦到接种部位。
老年人。老年人接种后要好好休息,不能劳累。如果患有基础病,出现异常要尽快就医。
孕妇。孕妇接种疫苗后发生局部反应,别自己用药。可尽快咨询产科医生和接种医生,从而得到妥善处理。
接种疫苗有利于我们预防疾病,接种后局部红肿、酸痛时,我们只需正确护理,就能有效缓解不适。同时,出现异常要尽快就医,学会科学呵护自己和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