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大林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8
445

现代社会中,超过38.2%的成年人存在失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乏力等。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核心病机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尤其与心、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心藏神,肝舍魂”,心神失养或肝魂不安,则夜不能寐。与西医镇静类药物不同,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针对个体体质定制方案,兼顾根本调理与症状缓解。

失眠的七大中医证型与中医对证方案

根据病因和症状,中医将失眠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心脾两虚证

典型表现: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如长期脑力劳动者)。

病机: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含党参、黄芪、龙眼肉)。

生活调理:常食红枣莲子粥、党参鸡汤;避免过度劳累。

心胆气虚证

典型表现: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病机: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生活调理:保持心态平和,减少外界刺激、培养兴趣爱好,适度运动,避免过劳,常食桂圆红枣茶、酸枣仁粥、甘麦大枣汤。

肝火扰心证

典型表现:急躁易怒、彻夜难眠、口干口苦(多见于压力大的青年人群)。

病机:肝气郁结化火,扰动心神。

治法: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含龙胆草、栀子)。

生活调理:用夏枯草、玫瑰花代茶饮;增加户外运动疏解情绪。

心肾不交证

典型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生活调理:规律作息,顺应自然,减压安神,避免惊吓恐惧,在子时(23点-1点)开始睡觉,优质睡眠是基石,平和心态是保障,滋阴降火是核心,适度运动是辅助。

阴虚火旺证

典型表现: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常见于更年期或长期熬夜者)。

病机: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心肾不交。

治法:滋阴降火,黄连阿胶汤或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生活调理:西洋参枸杞茶;避免熬夜及辛辣食物。

痰热扰心证

典型表现:失眠伴胸闷痰多、口苦恶心(常见于饮食油腻、肥胖人群)。

病机:痰湿内生,郁而化热,上扰心神。

治法:清热化痰,黄连温胆汤加减。

生活调理:山楂水代茶饮;饮食清淡,忌肥甘厚味。

饮食停滞型

典型表现:胃胀嗳气、夜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

病机:食积中焦,气机阻滞。

治法:消食和胃,保和丸加减。

生活调理:晚餐七分饱,餐后散步助消化。

中医特色外治法:从针灸到药枕

针灸疗法:

选穴以四神聪、百会(升清阳)、神门、内关(养心安神)、三阴交(调肝脾肾)为主。肝火旺加太冲,痰热加丰隆,心肾不交加照海。

耳穴压豆与药枕:

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心等点,每日按压3~5次;药枕可用菊花、决明子(清热安神)或合欢花、磁石(潜阳宁心),通过头皮经络渗透药效。

推拿导引:

睡前按摩印堂、太阳穴、搓三阴交、涌泉、劳宫、安眠穴,敲打大陵、神门、极泉穴或搓热掌心熨贴腹部(神阙穴),配合深呼吸放松身心。

日常调理“三要三忌”

三要:

调节情志:中医强调“神形合一”、“神与形俱,形神俱养”,中医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形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睡前听轻音乐、练习正念呼吸,避免情绪激动。通过导引、运动训练、健身气功等方法来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即是“神与形俱”的睡眠康复训练方法。

饮食助眠:饮食的助眠调摄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辨证调摄,要辨别寒热虚实、脏腑盛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不仅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饮食疗养的基本原则,例如:气虚体质之人,应以补气健脾为主,可常食鸡肉、党参、黄芪、萝卜、大枣、扁豆、粳米等,不宜苦寒、辛烈之品。阳虚之人,应以温补壮阳为主,可常食羊肉、狗肉、鹿肉、肉苁蓉、干姜、肉桂、附子、胡桃、虾等,不宜生冷寒性之品。阴虚之人,宜滋补养阴,常食粥、银耳汤、鸭、乳制品、百合、石斛、麦冬、小米、菠菜、黄精、北沙参、西洋参、乌梅等,不宜辛热香燥食物。多痰之人,宜健脾化痰湿,应多食萝卜、山楂、冬瓜、赤小豆、枇杷、薏苡仁、佛手、茼蒿、茯苓、莴苣等,不宜肥甘及滋补饮食。阴虚者饮百合莲子羹,心脾虚者食桂圆鸡蛋汤;晚餐可选小米粥(含色氨酸助眠)。

规律运动:白天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促进气血调和。

三忌:

忌睡前刷手机(蓝光抑制褪黑素);

忌浓茶、咖啡、太凉、太甜、辛辣厚味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吃得太饱、太晚;《伤寒论》说“胃不和,烦而悸”,故晚餐要早吃少吃,以减轻肠胃负担,利于睡眠。

忌熬夜透支阴液(23点前入睡顺应胆经循行)。

温馨提示

同一患者可能兼夹多种证型,需由中医师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后定制方案,切勿自行用药。

中医治失眠强调“三分药,七分养”,需坚持调理1~3个月以巩固根本。若长期失眠伴心悸、头晕等症,应及时就医,排除甲亢、焦虑症等原发病。

丰富多样的中医治疗方法与手段有利于睡眠的调理,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引导、中药内服外用治疗等多种调治方法,正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医学治疗方法的多样化,在失眠状态预防及治疗上拥有毋庸置疑的优势。

失眠非一日之疾,治需标本兼顾。正如《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和脏腑、平衡气血,方能夜寐安宁,神清气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