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春燕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13
319

在医疗行为高度规范化的当下,医务人员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诊疗安全与医患关系走向。以南充地区为例,随着《医师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规的落地实施,医疗场景中的法律适用细节日益复杂。但调研显示,当地医务人员普法教育存在系统性缺失,知识碎片化、实践衔接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亟待构建契合职业特点的法治素养提升体系。

碎片化学习难破认知瓶颈:从岗前培训到日常规范的断层

南充地区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获取,主要依赖入职前短期的岗前培训与每月科室例会上的政策传达。这种模式导致对核心法规的理解停留在"关键词记忆"层面:多数受访者能说出《医师法》中关于知情同意的条款标题,却难以准确区分"紧急情况"与"特殊检查"的法律界定差异。更值得关注的是认知误区的普遍存在。这种对法律条文细节的模糊认知,源自培训内容侧重"禁止性条款"灌输,缺乏对法规体系框架的解读。

临床场景中的"制度悬浮":当十八项核心制度遭遇操作现实

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医务人员能完整复述"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但在具体场景中,制度落地存在显著偏差。这种脱节本质上是法律规范向操作指南转化的缺失:现行培训侧重制度条文解读,却未提供"超说明书用药备案法"、"电子病历签名时效预警设置"等实操指引。法律风险防控的"时空错位"问题同样突出。在急诊抢救场景中,多数医护人员知晓"口头医嘱需事后补记",但在实际抢救记录书写中,常因忙于救治而遗漏关键时间节点标注。

被动学习困境:高强度工作下的法治素养提升动力不足

南充地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长较高,三级医院骨干医师工作负荷更重。在这种负荷下,不少受访者坦言"只有在处理纠纷时才会翻查法律条文",形成"风险倒逼型"学习模式。此外,现行职称评审体系中,法律相关培训学时占比低,且无针对性考核指标。

从单向灌输到多维互动:构建场景化普法教育新范式

破解现有困境,需从教育模式创新入手。南充地区可探索"三维融合"培训体系:

1.分层分类的知识建构:针对新入职人员,开发"诊疗流程法律指引图",将门诊接诊、手术知情同意等高频场景转化为可视化操作手册,标注各环节法律风险点及合规操作示例。对高年资医师,聚焦《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如"尸检告知义务的履行标准"、"病历封存的实操流程",组织跨科室案例研讨会。某试点医院实践显示,这种精准化培训使医务人员对特定场景的法律处理正确率明显提升。

2.嵌入工作流程的动态学习:在电子病历系统中设置"法律合规提醒模块",当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手术指征变更等情况时,自动弹出备案流程指引;在护士站配备"常见问题法律速查手册",针对输液纠纷、身份识别错误等高频问题,提供"处置步骤-法律依据-话术参考"三位一体指引。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疫苗管理法》要求转化为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强制校验项,疫苗接种告知书签署合规率大幅提升。

3.沉浸式实践能力培养:利用本地医疗纠纷案例库,开展情景模拟培训:由律师扮演患方,重现真实纠纷场景,让医务人员在角色扮演中掌握沟通技巧与证据保存要点。南充地区可整合卫健、司法部门资源,建立"医疗法律实训基地",设置病历书写合规性审查、纠纷调解模拟法庭等实操课程。某医院的模拟训练显示,参与过多次情景演练的医护人员,在真实纠纷中举证材料完整率和沟通效率均有显著提高。

医务人员的法治素养提升,本质上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深层筑基。南充地区的实践说明了打破传统普法模式,构建"知识体系化、场景具体化、激励显性化"的培育机制,才能让法律规范从文本要求转化为职业本能。这不仅需要完善培训体系,更需在制度设计中建立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的正向关联,使依法执业成为融入诊疗行为的思维惯性。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