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岁的王先生在脑卒中出院后,家里人就发现他在吃饭时经常呛咳,开始以为只是喝水太急,直到有一天,因严重呛咳引发肺炎而再次入院,才知道是“卒中后吞咽障碍”所致,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大约有250万,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会伴有吞咽障碍,容易引发吸入性肺炎,这也是导致卒中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些轻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症状比较隐匿,很容易被认为是“年纪大了”或“吃饭不小心”的原因,而被延误治疗。吞咽障碍就像是一个潜伏的危机,及时发现并科学应对,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后果。
这些“吞咽警报”要警惕!
吞咽这个动作比较复杂,它涉及到26块肌肉与6对脑神经;脑卒中后,被损伤的脑区就有可能使这一精密协作中断,出现以下危险信号:
1.显性警报
频繁呛咳:饮水时连续咳嗽3次及以上。
进食时间延长: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超过45分钟。
食物残留:在餐后,口腔中留有大量食物残渣。
声音改变:在进食后,声音会变得湿润或是嘶哑。
流涎增多:患者无法控制唾液的分泌。
2.隐性警报
反复低热:如每日在午后体温达37.3~38℃。
体重下降:1个月内体重减轻程度超过5%。
食欲减退:患者拒绝进食某些质地的食物。
夜间咳嗽:在平躺时,会有不明原因的干咳表现。
血氧下降:在进食时指脉氧降低程度超过3%。
3.危险分级自测
高风险:患者饮水呛咳率超过50%,在进食后有呼吸困难表现,反复的肺炎发作,此类患者要立即就医。
中风险:患者的进食时间有所延长,每周呛咳2~3次,出现了轻微声音改变,此类患者需要到医院做专科评估。
低风险:患者偶发单次呛咳,进食速度较发病前略慢,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如有加重要尽早就医。
改善吞咽障碍的科学三步走
第一步:专业评估
1.临床筛查
洼田饮水试验:分5级评估呛咳风险,医生会依据试验结果给出后期的训练指导。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在30秒内吞咽次数小于3次为异常。
2.仪器检查
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可以动态观察患者的吞咽过程。
纤维内镜吞咽评估(FEES):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的咽喉结构。
3.营养评估
如果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则提示有营养不良风险;当体重指数小于18.5时,需予以营养干预。
第二步:针对性康复训练
1.间接训练(不进食)
冷刺激训练:可以用冰棉棒刺激患者的腭咽弓。
声门闭合练习:让患者练习发“啊~屏气~吞咽”序列。
舌抗阻训练:利用压舌板为患者进行阻抗训练。
2.直接训练(进食时)
体位调整:帮助患者取30~45°半卧位,进行低头吞咽训练。
食物质地改良:如果是稀流质,应采用增稠剂调制;如果是普通米饭可以换为软烂的粥食。
口量控制:可以从3~5ml/口起始,之后视情况而调整。
3.神经调控技术
可以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来促进吞咽中枢重塑,通过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来实时调整吞咽力度。
第三步:安全进食管理
1.环境准备
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无干扰的进食环境,准备好吸痰装置,在用餐之后不要马上平躺,要保持坐位至少30分钟。
2.食物选择原则
优先选择布丁状食物、浓稠酸奶以及蒸蛋羹等类型的食物。
不选择稀汤水、松散米饭或是坚果类的食物。
3.紧急处理预案
家人应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叩背排痰技巧,在患者床头设置急救铃,便于患者有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总而言之,对卒中患者来讲,安全吞咽不只是关乎营养摄入,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守护吞咽安全,是让脑卒中患者重获生活尊严的关键。大家记住这三个关键数字:5,即卒中后5天内要完成首次吞咽评估;30,即在30°以上半卧位进食最为安全;90,即坚持完成规范康复可以让90%的患者有效改善吞咽功能。为此,让我们正确认识呛咳现象,学会科学的评估方法,为患者营造安全的进食环境,并鼓励其坚持规范的康复训练,以降低肺炎风险,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