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活泼好动,日常玩耍中难免发生磕碰,下巴是常见受伤部位。但多数家长不知道,下巴磕碰可能引发一种特殊骨折——髁突骨折。髁突是下颌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颞骨形成关节,负责张口、闭口和咀嚼动作。了解髁突骨折的知识要点,能帮助家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延误治疗影响孩子颌面部发育。
关于髁突骨折
髁突的位置与作用:髁突位于下颌骨两端,靠近耳朵下方,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关节与颅骨相连,支撑着下颌骨的活动。孩子说话、吃饭、哭闹时的张口闭口动作,都依赖髁突的正常活动。儿童髁突尚未发育成熟,骨质较脆弱,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发生骨折。
髁突骨折的常见原因:孩子奔跑摔倒时,下巴着地是最常见诱因,尤其是从沙发、床上、楼梯等高处跌落,冲击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易导致髁突骨折。玩耍时被硬物撞击下巴,如被球类、玩具击中,也可能引发骨折。此外,孩子打架时下巴受力,或意外被推倒时下颌部撞在桌角、墙角等尖锐处,都可能造成髁突损伤。
儿童髁突骨折的特点:儿童髁突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强,但也更容易因治疗不当导致发育畸形。骨折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影响下颌骨生长,导致面部不对称、咬合异常等问题。
髁突骨折有哪些典型的表现?
局部疼痛与肿胀:孩子下巴磕碰后,耳朵前方或下颌角附近会出现疼痛,触摸时疼痛加剧。受伤后1~2小时内,疼痛部位可能出现肿胀,严重时会波及脸颊,导致面部不对称。孩子会因疼痛拒绝触摸受伤部位,吃东西、说话时疼痛加重,甚至哭闹不止。
张口受限:髁突骨折会影响颞下颌关节活动,导致孩子张口困难。正常孩子张口时上下牙齿间能容纳3指左右,骨折后可能只能张开1指或无法完全张开。孩子会避免张大嘴巴,拒绝吃需要咀嚼的食物,喜欢吃流食或软食,喝水时可能因张口受限而洒出。
咬合异常:骨折后下颌骨位置可能发生偏移,导致上下牙齿咬合不整齐。家长可观察到孩子牙齿无法正常对齐,咬东西时用力不均,甚至出现牙齿碰撞的情况。部分孩子会出现流口水现象,因为咬合异常导致嘴巴无法完全闭合。
受伤后要如何紧急处理
现场初步处理:受伤后立即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间隔30分钟后可再次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不要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冷敷时观察孩子反应,若孩子哭闹加剧可暂停。
避免不当操作:不要强行掰开孩子嘴巴查看,以免加重骨折移位和疼痛。不要按摩或揉搓肿胀部位,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加重损伤。
及时就医准备:准备好孩子的基本信息,便于医生快速了解情况。安抚孩子情绪,用玩具、动画片等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哭闹,避免因情绪激动加重疼痛。就医途中尽量让孩子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头部晃动,若孩子疼痛明显,可适当抱着孩子,减少下颌部受力。
家庭中要如何预防髁突骨折?
居家环境安全改造:将家中的桌角、墙角、门框等尖锐部位安装防撞条,地面铺设防滑垫,尤其是卫生间、厨房等易滑倒的地方。收纳好小型玩具、电线等,避免孩子绊倒,沙发、床周围不要放置硬物,减少孩子跌落时的撞击风险。
户外活动防护:带孩子外出玩耍时,选择安全的场地,避免在崎岖、有障碍物的地方奔跑。孩子玩滑板、自行车等运动时,必须佩戴头盔、护膝、护肘等防护装备,头盔要能保护下颌部,减少摔倒时的伤害。在游乐场玩耍时,家长要全程陪同,不要让孩子在大型玩具上追逐打闹,避免从高处跳下。
日常行为教育:教育孩子走路时不要奔跑,尤其是在室内、走廊等空间狭小的地方,避免碰撞墙壁或家具。告诉孩子玩耍时要注意周围环境,不要边跑边回头或低头看玩具,防止意外摔倒。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让其知道哪些行为可能导致受伤,学会保护自己。
总的来讲,孩子下巴磕碰虽常见,但髁突骨折的隐患不容忽视。家长需日常做好居家与户外防护,培养孩子安全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伤害,守护孩子颌面部健康发育,让孩子在安全中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