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残,即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产品中,因使用农药而残留下来的化学物质。虽然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完全降解和超量使用等原因,农药残留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短期高剂量暴露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如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引起神经毒性,全球每年约有300万急性中毒病例。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引发癌症,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婴幼儿神经发育,对人体产生生殖毒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一、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农残有以下几种:
1、有机磷类,如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主要用于杀虫,但毒性较高,常见于叶菜类(菠菜、青菜)、水果(苹果、葡萄)、茶叶、谷物;
2、有机氯类,如滴滴涕(DDT)、六六六等,曾广泛用于杀虫,因残留时间长、毒性大,现在多被禁用或限制,见于根茎类(胡萝卜、土豆)、脂肪含量高的食品(肉类、牛奶);
3、氨基甲酸酯类,如克百威、灭多威等,用于杀虫,毒性较有机磷类低,但长期接触仍有残留问题,常见于水果(草莓、桃子)、豆类、谷物;
4、拟除虫菊酯类,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广泛用于杀虫,毒性较低,但长期接触仍可能有害,常见于茶叶、水果(柑橘、梨)、蔬菜(番茄、黄瓜);
5、除草剂类,如草甘膦、百草枯等,用于除草,部分除草剂可能残留并对环境和健康产生影响,常见于谷物(小麦、玉米)、豆类、根茎类(红薯、土豆);
6、杀菌剂类,如多菌灵、代森锰锌等,用于防治病害,部分杀菌剂可能残留,常见于柑橘类水果、香蕉、番茄、黄瓜;
7、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如赤霉素、乙烯利等,用于调节植物生长,部分可能残留,常见于催熟水果(香蕉、芒果)、反季节蔬菜。
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辨别农产品是否存在超量农残呢?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检测农残:
1、感官检测:外观异常光亮或颜色过于鲜艳的农产品可能使用了过量农药;有刺鼻的化学气味可能表明农药残留较多;表面异常光滑或有粘腻感的农产品可能使用了保鲜剂或农药。
2、清洗观察:冲洗后水中有浑浊或油膜,可能含有农药残留;浸泡后水变色或有异味,可能表明农药残留较多。
3、使用农残检测卡: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农产品表面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取少量农产品表面样品,将样品与检测卡上的试剂反应, 根据颜色变化判断农残是否超标。此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适合家庭使用。
4、紫外线灯检测:原理是某些农药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荧光。在暗处用紫外线灯照射农产品表面,观察是否有荧光斑点。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农药都有荧光反应,同时产生荧光反应的亦不一定是农药残留,因此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5、专业检测机构:将农产品送至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精确检测。得到的结果准确可靠但费用较高,时间较长,不适宜日常生活。
三、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食用产品上的农药残留:
1、用流动的清水冲洗至少30秒,能去除部分水溶性农残,但是要避免长时间浸泡,以免农残重新吸附。
2、用2%-3%的盐水浸泡10-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注意盐水浓度不宜过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
3、在清水中加入一小勺小苏打,浸泡10-15分钟后冲洗,能分解部分酸性农残。
4、在水中加入少量白醋,浸泡10-15分钟后冲洗,醋水呈弱酸性,能分解部分碱性农残。
5、带皮果蔬可以直接削去外皮,去除表面农残。
6、将蔬菜放入沸水中焯1-2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冲洗,需要注意焯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营养流失。
7、按说明使用专用的果蔬清洗剂,浸泡后冲洗干净。
8、使用紫外线消毒设备照射,破坏农残结构。
9、通过高温蒸煮、炒制等方式分解部分农残。
结合多种方法能更有效去除农残,如先冲洗、再浸泡、最后焯水或去皮。选择有机食品也是减少农残摄入的有效途径。
尽管农残危害巨大,但大家不要过度焦虑,我国农残问题控制很到位,既有国家强制性农残限量标准,也有零售渠道检测,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一般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