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层卫生院的中药房内,大多时候可以看到老中医在开方之际呈现出“抓对用药”的情形,所谓“抓对用药”,就是将两味药写于一处,或者是前后相连,这样的“药对”是中医临床经常用到的组方形式,借助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或者制约关系,可使疗效得到提高,还可降低毒性,让方剂在治疗疾病时更加精准有效,同时也更加安全可靠。
药性协同:同向发力增强疗效
当药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药物进行配伍时,可以强化单一药物原本的作用方向,如在基层比较常见的“黄连配黄芩”,黄连和黄芩这两种药物都有性寒味苦的特点,且都归心、胃、大肠经,黄连善于清除中焦部位的湿热,黄芩则在清上焦肺热方面表现突出,二者合用之后,对于因“上火”引发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以及咳嗽痰黄等症状,可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又如“麻黄配桂枝”,麻黄和桂枝这两种药物都属于辛温解表药,麻黄有较强的发汗能力,桂枝可通阳助卫,二者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发汗解表以及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在冬季风寒感冒刚刚发作的时候使用,当患者出现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时,使用这一药对可迅速缓解症状。
功效互补:相辅相成平衡药性
中医强调“补而不滞,攻而不伤”,药对搭配常通过功效互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补气药“黄芪”与行气药“陈皮”是基层常用的组合:黄芪补气升阳,但易致气机壅滞,陈皮理气健脾,二者配伍后,既增强了补气效果,又避免了腹胀、食欲减退等副作用,常用于慢性胃炎、体虚乏力等患者的调理。再如“熟地配砂仁”,熟地滋阴补血,但质地黏腻难消化,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化湿,二者同用,既能滋阴养血,又能防止滋腻碍胃,适合脾胃虚弱又需补血的患者。禁忌规避:严守配伍红线保安全
中药配伍存在“十八反”“十九畏”等相关禁忌,基层医生务必牢记在心,例如,“乌头反半夏”属于明确的配伍禁忌,其中乌头性质温热且有毒性,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半夏性质温和可燥湿化痰,这两种药物的药性是相反的,若合用可能会产生剧烈毒性,引发心律失常甚至造成死亡。“人参畏五灵脂”“丁香畏郁金”等禁忌同样需要严格遵守,在抓药环节,若处方中出现了相反或者相畏的药对,则一定要和开方医生进行核对确认,防止出现差错。
剂量调整:主辅分明随证增减
药对中主药与辅药的剂量比例直接影响疗效。例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桂枝为臣药,助麻黄发汗,二者比例通常为3:2;若患者体质较弱或表证较轻,可调整为2:1,以减少发汗力度。再如“当归补血汤”,黄芪与当归的比例为5:1,通过大剂量黄芪补气生血,少量当归养血和营,若比例颠倒,则补气效果大打折扣。基层应用药对的实践建议
在卫生院的日常工作中,药对的应用应当结合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在夏季,感冒往往兼有湿邪,此时可在经典方剂“银翘散”的基础上,添加“藿香配佩兰”这一药对组合,以提高方剂化湿解表的功效;而在冬季,如果患者咳嗽、痰多且痰液清稀,则可使用“干姜配细辛”这一药对来温肺化饮。此外,还需向患者做好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药对的煎煮方式,如先煎、后下、包煎等具体方法,并明确说明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药对在中医临床中扮演着“精锐小分队”的角色,它既要承载传统的配伍理论知识,又要结合现代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基层医生只要掌握药性协同、功效互补、禁忌规避以及剂量调整这四大原则,就可让药对真正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