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光  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5-07-15
641

在手术室的大门之后,总有一个神秘的环节,让患者既感到好奇又忐忑不安。那就是睡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这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藏着麻醉科医生数10年的专业积累和精密的操作。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麻醉科医生是怎么操作的。

一、麻醉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麻醉就是让人睡一觉,但是在麻醉科医生的眼中,这是一个需要精准调控的生命平衡技术。在医学上,麻醉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三大类,不管是哪种方式,核心都是“镇痛、镇静、肌松”三重防护网。

全身麻醉通过镇痛药物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输镇静药物,让意识进入深度休眠状态,肌松药物让肌肉松弛,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附近注射麻醉药物,让特定区域暂时失去痛觉,患者全程会保持清醒。椎管内麻醉的作用在脊髓神经,让下半身感觉消失的同时不会影响意识,全程也是清醒。

二、麻醉前评估

“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小事”,这句话在麻醉科流传甚广。麻醉科医生在术前访视的时候,会对患者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从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到是否打鼾、是否有假牙,甚至平时爬楼梯时的耐力,都可能对麻醉方案的设计产生影响。

呼吸功能评估是重点,如果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麻醉之后舌后坠可能导致气道梗阻;心血管状态也需要细致的排查,高血压患者需要调整降压药到手术当天,避免术中血压剧烈波动。另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非常重要,太过紧张可能会增加麻醉药物的使用量,医生会通过沟通减轻焦虑,必要的时候会使用术前镇静药。

三、术中监测

手术过程中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可以反映患者的情况,但是经验丰富的医生更擅长从细微处发现异常。除了常规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监测以外,全麻患者还会被实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浓度,这是判断气道是否通畅的关键标准。

麻醉深度的调控是一项精细活过深可能会抑制呼吸循环过浅,可能导致患者术中知晓,这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在术中清醒但无法动弹,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当前,脑电双频指数(BIS)可以帮助医生精准地控制麻醉深度,让患者可以顺利地完成手术。

四、术后苏醒

手术结束并不说明麻醉任务就已经完成,让患者安全地苏醒是非常重要的,全麻患者在苏醒时需要经历“阶梯式唤醒”,先停止使用麻醉药物,等到呼吸功能恢复以后拔除气管导管,再通过轻拍、呼唤等方式,引导患者的意识回归。

术后疼痛管理依然由麻醉科医生主导,从静脉镇痛泵到神经阻滞技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耐受程度制定相关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呕吐恶心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通过术前评估风险、术中使用止吐药物,可以让其发生率降低到10%以下。

五、关于麻醉的常见误区澄清

 “麻醉让人变笨” 的传言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像成年人常规全麻或者是局麻以后,患者的记忆力、思维逻辑和认知功能在术后1~3个月内都可以恢复到术前的水平,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麻醉会让人的智力受损。这是因为现代麻醉药物的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之后会快速代谢排出体外,不会对大脑神经元造成永久性伤害。对于儿童群体,三岁以上的儿童接受单次、短时间的麻醉并不会对智力产生影响。

“全麻比局麻危险”的说法也不准确。麻醉风险和手术类型患者的自身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高龄患者做小型局麻手术的风险可能比年轻患者的全麻手术更高,麻醉科医生的职责就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将麻醉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当患者在麻醉的睡眠中安然度过手术,背后是麻醉科医生全程的守护。从术前评估到术中调控,再到术后苏醒,他们用专业和专注,让‘睡一觉’的手术体验成为可能。因此,通过本篇文章,希望大家理解麻醉的科学原理之后可以消除恐惧感,且对这些“幕后英雄”多一份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