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很多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做CT检查,而什么是CT呢?CT的中文意思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通过环绕身体照射X线,利用计算机技术重建显示出人体断面的图像,可以像切面包一样把人体断面里每个器官都清晰地显示出来,能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病情评估。随着近年来CT薄层扫描和AI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CT在肺癌诊断及治疗评价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
一、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一)早期肺癌筛查
目前,低剂量薄层CT扫描常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其能在较小辐射剂量下清楚地显示出肺内毫米级的病灶,再结合目前先进的AI辅助阅片软件,能帮助医生筛查出可疑病灶,并参照《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指南建议,对重点关注的特殊结节制定更为科学的检查和处理计划。这样既避免过度治疗,也让真正有风险的结节得到及时关注。通过低剂量CT扫描、AI技术以及专家共识这“三件套”,医生可以又快又准的做好早期肺癌筛查。
(二)精准定位和形态评估
CT扫描能够实现多层断面成像,可以辅助医生精确锁定肿瘤所在的肺叶、肺段位置,全方位呈现肿瘤的形态。比如,CT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灶的边缘是否存在小毛球一样的毛刺征,或者判断病灶表面有无凹凸不平的分叶征等。通过这些特性,医生能初步判断肿瘤的侵袭性。而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增强检查,能帮助医生明确肿瘤内部的血流情况,观察肿瘤是否“咬住”了血管,并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不是扩散到了淋巴结。通过这些细节信息,医生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诊断证据链,为患者后续的治疗规划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介入穿刺活检
对于以上常规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在CT介导下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医生通过实时的CT影像规划好检查设备的操作路径,将细针穿过患者的胸壁,避开患者血管和重要器官,直达肺部的可疑结节,并在精细操作下取出微量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而对于靠近气道的肿瘤,CT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软件重建技术将支气管的路径清晰呈现出来,能够帮助医生在支气管镜检查时快速抵达目标位置并实现取材活检。CT这种具有“眼见为实”特点的技术引导可以大幅提升活检成功率,在患者进行后期治疗时,也有望通过微创操作取代开胸手术。
二、CT在肺癌治疗反应评估与随访监测中的关键作用
(一)疗效评估标准
CT影像是医生判断肺癌治疗效果的核心工具。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CT扫描结果,医生能精确测量肿瘤大小的变化。因此,定期进行CT复查,将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二)监测治疗评估
CT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追踪肿瘤本身,还能捕捉到治疗所引发的副作用。如在实施放疗的时候可能引起放射性肺炎,而在化疗或服用免疫药物期间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药物性肺损伤、胸腔积液增多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对于罕见但危险的肺栓塞也能及时察觉。这些发现将会直接影响治疗安全性,医生会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由此能够看出,CT已经成为平衡疗效与安全的关键“哨兵”。
(三)术后治疗随访
患者经过肺癌手术或根治性治疗后,医生需要使用CT技术做好对患者的长期随访。患者术后需要使用CT建立基线影像,随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至少持续5年。这样才能够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手术残端的软组织肿块,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则预示着患者的病情可能复发。除此之外,还能帮助发现放疗区域是否有新的结节,以及淋巴结是否增大。
胸部CT能够有效检查出早期癌症,且可以明确诊断病变的位置,并帮助确定累及范围,是当前主要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可以说,CT是目前肺癌诊断工作的一把利剑,可以有效帮助患者铲除病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后,一定要及时就医,遵从医嘱进行科学诊断,实现对肺癌的精准治疗,重获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