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璇  单位: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5-06-24
6

你是否在电影中见过这样的情节:

病人在手术中“突然醒来”,听到医生的对话,甚至感受到刀子划过皮肤的疼痛,却无法睁眼、不能动弹、无法呼救,内心惊恐万分。这就是大家口中传说的“手术中醒过来”现象,也叫“术中知晓”。许多人因此对麻醉产生恐惧,担心自己也会遭遇这样的可怕体验。那么,手术中“醒过来”的真实发生率到底有多高?现实中这种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如果真的发生了,又该如何预防与处理?下面,我们将揭开这层医学“心理阴影”的真相。

一、什么是“术中知晓”?

1.基本定义

(1)术中知晓是指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在应当处于无意识状态时却保留了部分意识;(2)这类患者在术后能够回忆起术中发生的某些内容,如听到声音、感到压力,甚至感到疼痛。

2.不同程度的表现

(1)轻度:只记得术中听到谈话或感到有东西触碰身体;(2)中度:伴有心理不适或惊恐感;(3)重度:感到剧烈疼痛却无法动弹,可能产生心理创伤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二、术中知晓的真实发生率有多高?

过去医疗条件有限时,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约为0.1%-0.2%(相当于1000台手术中可能有1-2例),且多发生在创伤急救、产科等特殊手术中。但如今,这个数字已降到0.02%以下(万分之二以下),甚至在正规的大型医院,发生率可低至十万分之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核心在于麻醉监测技术的革新和麻醉药物的升级。

三、现代医学如何“精准防醒”?

1.术中监测设备:给麻醉深度装了“温度计”

过去,医生主要通过患者心率、血压等间接判断麻醉深浅,现在有了更直接的“标尺”:

脑电监测(BIS):通过电极片监测大脑电活动,用0-100的数值直观显示麻醉深度(一般手术维持在40-60,数值越高表示越清醒),就像给大脑“量体温”,实时预警是否“醒过头”。

麻醉气体监测:精准检测吸入/呼出的麻醉药物浓度,确保药物剂量稳定,避免因剂量不足导致意识恢复。

肌肉松弛监测:防止因肌肉松弛药不足导致患者“能动却醒不了”的“窒息感”,让麻醉状态更安全。

2.麻醉药物:更“聪明”的“睡眠钥匙”

现在的麻醉药就像一把“精准钥匙”,能快速让患者入睡、苏醒,还能灵活调控:

起效快、代谢快:如丙泊酚(“快乐牛奶”),注射后几秒入睡,停药后10-15分钟就能苏醒,剂量容易控制,很少残留。

多重“保险”组合:不再依赖单一药物,而是联合使用镇静药(让大脑睡)、镇痛药(阻断疼痛信号)、肌肉松弛药(防止体动),从不同环节切断“清醒通路”,就像给意识上了“多道锁”。

3.麻醉医生:24小时守护的“安全卫士”

手术中,麻醉医生会全程盯着监护仪,根据患者反应随时调整药物——比如老人、儿童对药物敏感,会减少剂量;肥胖患者代谢慢,会精准计算用药速度。甚至连“做梦”都算在监测范围内:如果脑电显示患者进入“浅睡眠”(类似做梦状态),医生会及时补药,确保全程“深度睡眠”。

四、如果真的“感觉醒了”,该怎么办?

理论上,现代麻醉下几乎不会发生知晓,但如果术中因罕见情况(如设备故障、个体对药物极端耐受)出现轻微感知,患者也不必恐慌:

疼痛?几乎不可能:镇痛药会提前阻断疼痛信号,即使有轻微意识,也不会感到切口痛(这是与“清醒状态”的最大区别)。

想动却动不了?别害怕:这是肌肉松弛药的正常作用,麻醉医生能通过监测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调整药物,全程不会让你感到不适。

五、总结:放心躺上手术台,现代医学为你“锁死”清醒

从“凭经验麻醉”到“精准化调控”,如今的术中知晓就像“坐飞机遭遇雷击”——概率极低,且有层层保护。如果你即将接受手术,只需记住:麻醉医生会用监测设备“盯着你的大脑”,用新型药物“守护你的睡眠”,全程为你排除“醒过来”的可能。医学在进步,安全感永远是手术的“基础配置”。

小贴士:如果术后怀疑有术中知晓(如清晰记得手术场景),或出现回忆、不适感,请第一时间告知麻醉医生或主治医生,医生会进行专业评估,判断是否为真实术中知晓。现代医学有完善的随访和处理流程,不必担心“没人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