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梅 刘伟伟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学部SICU  发布时间:2025-07-22
12

首先祝贺您成功闯过手术这一关!当您正想松口气时,突然发现体温升到了37.8℃,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别着急,这个"小火苗"很可能不是感染警报,而是您勤劳的身体正在内部进行"战后清理"工作!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解析这个常见的术后现象。

一、揭秘"吸收热":身体的自我清洁工程

想象一下大型施工后的场景:手术过程中,医生们精准操作的同时,也会在组织内部留下一些"施工痕迹"——少量破损细胞、微小血凝块和失去活性的组织碎片。这些"建筑垃圾"需要及时清理。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专业的清洁公司,立即派出"清洁团队"(主要是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前往手术区域。它们的工作流程非常专业:

(1)吞噬作业:巨噬细胞大口吞食坏死细胞和血凝块;

(2)分解处理:分泌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分解大块垃圾;

(3)运输清理: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代谢废物。

这个清洁过程会产生热量,就像施工现场使用机械设备会产生尾气一样。更重要的是,免疫细胞分泌的"清洁剂"(如白细胞介素-1)会作用于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将人体"恒温器"的设定值调高0.5~1℃。这种因为手术创伤本身引起的、身体在进行正常修复和清理工作而产生的发热,我们医学上称之为“吸收热”。它就像身体内部在“焚烧垃圾”(当然是非常温和可控的焚烧),冒点“烟”(发热)是再正常不过的副产品啦!

二、辨别特征:“吸收热”与“感染热”的五大区别

当体温升高时,如何判断是正常的吸收热还是需要警惕的感染热?请从五个方面进行对比记忆:

出现时间:前者术后24~72小时内,后者通常术后3天以后;

体温特点:前者一般≤38.5℃,多为低热(37.5~38℃),后者常≥38.5℃,可能达39℃以上高热;

波动规律:前者相对稳定,后者可能忽高忽低或持续升高;

全身症状:前者除发热外无特别不适,后者则明显乏力、精神萎靡、寒战、心慌等;

伤口情况:前者干燥、干净、无红肿热痛,后者可能红、肿、热、痛,有渗液(脓液)。

简单记忆口诀:"早低稳单好"是吸收热,"晚高飘蔫糟"要警惕感染。

科学应对:术后发热处理指南

1、稳住心态,别慌神:知道这很可能是身体在努力修复的正常现象。焦虑紧张反而可能让您感觉更不舒服。

2、当好体温侦察兵:按护士要求定时测量体温并记录。重点关注体温的度数变化和幅度趋势。

3、物理降温四步法

(1)多喝温水:这是最重要的一招!水分能帮助身体散热,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垃圾”排出。别等渴了再喝,小口慢饮。但需经医生确认。

(2)减少“捂”盖:适当减少盖被和穿衣,别“捂汗”,不利于散热。

(3)温水擦浴:可用温水毛巾轻轻擦拭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大腿根)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帮助散热。

(4)通风调节: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

4、密切关注“信号灯”:除了体温,时刻留意伤口情况(敷料是否干净干燥?有没有疼痛加剧?)、自我感觉(精神好不好?有没有新出现的寒战、心慌、咳嗽、尿痛、腹泻等?)。

5、及时沟通汇报:把您的体温记录、伤口情况、自我感觉等,清晰、及时地告诉医生和护士。他们掌握着全面的信息,会综合判断您的发热性质。

四、什么时候必须拉响警报

虽然吸收热很常见也无需过分担心,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这可能提示有感染或其他问题:

体温警报:持续≥38.5℃超过24小时;体温"过山车"式波动;

(2)伤口异常:缝线处渗液量增加,出现脓性分泌物,疼痛程度突然加重;

(3)全身症状:严重寒战(牙齿打颤)、意识状态改变、新发咳嗽或呼吸困难等。

记住,您的身体正在智慧地进行自我修复。给予它适当的支持与耐心,配合医疗团队的指导,很快就能恢复健康活力!康复路上,科学认知是最好的陪伴。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