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女性的体检报告中,“乳腺结节”是颇为常见的诊断结果。这一结果常常让众多女性忧心忡忡,内心充斥着对患上乳腺癌的恐惧。那么,超声检查在判断乳腺结节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方面,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旦发现乳腺结节,后续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超声能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吗?
超声检查在乳腺结节的筛查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亲民、无辐射等诸多优势,因而成为了乳腺检查的常用手段。在超声图像上,医生能够仔细观察乳腺结节的一系列特征,包括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以及血流信号等,以此来对结节的良恶性可能性展开初步评估。
一般情况下,良性乳腺结节在超声下往往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特征。其边界通常清晰明确,形态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一致,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现象,并且血流信号相对不丰富。以乳腺纤维瘤为例,这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良性结节,在超声图像上常常表现为边界光滑、内部呈均匀低回声的形态。这种均匀的低回声就如同平静湖面上的倒影,清晰而规整。
与之相对,恶性乳腺结节在超声下则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边界不清是其常见表现之一,形态不规则,可呈现出分叶状或蟹足样的特殊形态,仿佛是肆意生长、毫无规律的物体。内部回声不均匀,如同杂乱无章的拼图,常伴有微小钙化。这些微小钙化在超声图像上犹如闪烁的星星点点,但却暗藏着危险信号。后方回声可出现衰减,意味着超声波在穿过结节后能量明显减弱,如同光线穿过浓雾一般。同时,血流信号较为丰富,说明结节内部有较多的血管供应营养,这也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超声检查对于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并非绝对精准。在实际临床中,存在一些良性结节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超声表现,使得它们在超声图像上难以与恶性结节清晰区分。同样,部分早期恶性结节由于处于病变的初期阶段,其超声特征可能也并不十分明显。这就如同隐藏在迷雾中的物体,难以仅凭外观就准确判断其本质。因此,超声检查只能提供一个初步的判断,无法作为最终确诊的决定性依据。为了更科学地评估乳腺结节的性质,通常超声检查会对乳腺结节进行BI-RADS分类。这个分类系统依据结节的各种超声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类别越高,意味着恶性的可能性越大。但即便如此,最终的确诊依然需要借助进一步的检查手段。
发现乳腺结节后下一步该怎么办?
明确结节的BI-RADS分类
拿到超声检查报告后,首先要关注乳腺结节的BI-RADS分类。如果是1-3类,通常提示良性可能性大,恶性风险一般小于2%。对于这类结节,建议定期复查,一般每隔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进一步检查
如果超声分类为4类及以上,恶性的可能性相对增加,就需要进一步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乳腺钼靶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乳腺钼靶检查对乳腺钙化较为敏感,有助于发现早期乳腺癌;乳腺MRI则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和特征。
穿刺活检
当通过超声、钼靶或MRI等检查仍不能明确结节的性质时,穿刺活检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穿刺活检是在超声或钼靶引导下,用细针抽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穿刺活检又分为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细针穿刺主要用于细胞涂片检查,粗针穿刺能获取组织条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诊断准确性更高。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穿刺活检结果为良性,且结节较小、无症状,可继续定期复查。若结节较大,引起疼痛等不适症状,或患者有心理负担,也可考虑手术切除。如果活检结果为恶性,则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总之,体检发现乳腺结节时,女性朋友们不必过度惊慌。超声检查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但可以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乳腺结节后,应积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乳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