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各类药物。然而,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正确服药以及妥善应对药物不良反应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治疗效果,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老年人用药特点
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老年人肝脏和肾脏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例如,一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在老年人身体内停留时间延长,血药浓度相对较高,这就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多种疾病共患,用药种类多:许多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比如,抗高血压药与降糖药合用时,可能增强降糖效果,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
正确服药方法
严格遵循医嘱:这是确保正确用药的关键。老年人应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服药,包括药物的剂量、服药时间和频率等。例如,降压药一般需要在早晨起床后服用,以控制白天的血压高峰;而他汀类降脂药则适合在晚上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主要在夜间进行。绝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严重后果。
掌握正确服药姿势:尽量采用站立或坐位服药,用适量温水送服。站立或坐位可以使药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减少药物在食管停留的时间,避免药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例如,服用胶囊类药物时,如果躺着服药,胶囊容易黏附在食管壁上,不仅影响药物吸收,还可能损伤食管。一般建议用100-200毫升温水送服药物,不宜用茶水、果汁等代替,因为它们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注意服药间隔: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代谢速度不同,因此要注意服药间隔。比如,一些长效降压药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而短效降压药可能需要一天服用2-3次,且两次服药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压。同时,多种药物联用时,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服药间隔,避免药物相互干扰。
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许多药物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容易刺激胃黏膜,导致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如果老年人在服药后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给予相应的胃肠道保护药物。
头晕、乏力:一些降压药、降糖药等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降压药如果降压过快,可能使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降糖药使用不当,引发低血糖时,也会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心慌、出汗等症状。当老年人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休息,监测血压或血糖。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过敏反应:药物过敏较为常见,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容易引发过敏反应。一旦发现老人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并尽快送医治疗。医生会根据过敏的严重程度,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
应对措施
密切观察: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老人服药后的身体反应,包括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情况。每天观察老人是否有异常表现,如发现老人服药后出现不适症状,要详细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等信息,以便向医生准确描述。
及时就医:一旦怀疑老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带老人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等,判断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就医时,要携带老人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药盒、说明书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用药情况。
调整用药方案:医生会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调整用药方案。可能会减少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或改变服药时间等。例如,如果老人服用某种降糖药后出现低血糖反应,医生可能会适当降低药物剂量,或者更换为其他降糖效果相对温和的药物。
老年人用药护理需要家属、护理人员和医生的共同关注与协作。通过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及时识别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能够确保老年人安全、有效地用药,提高治疗效果,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