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要想孩子身体好,就得饭菜吃的“消”。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经常出现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厌恶进食等现象,当心这是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找上门”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又该怎么办呢?别着急,中西医结合可解难题!
1、什么是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定义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以反复或持续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上腹不适、上腹痛、食欲下降等为主要表现,但经临床综合检查排除器质性、感染性、代谢性疾病的消化系统综合症。据统计,FD已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危害
(1)危害消化系统健康;
(2)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3)诱发心理障碍;
(4)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2、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这让许多家长为之发愁。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正以其“并驾齐驱、协同增效”的实力,为广大FD患儿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西医治疗
西医针对儿童FD的治疗以药物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
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可改善胃动力,缓解餐后饱胀;莫沙必利,促进胃排空及肠道蠕动,缓解胃胀、腹胀等不适症状。
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剂)、雷尼替丁(H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改善嗳气、上腹不适、反酸等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维护胃肠功能。
中医治疗
中医传承祖国千年医学智慧,并守正创新,在儿童FD治疗中通过“内调外治”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
方剂内服: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气滞型、食积内停型、脾胃虚寒型为儿童FD最常见的证型。在治疗上施以对症之方剂:如脾虚气滞型,服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理气消胀。食积内停型,服用保和丸,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脾胃虚寒型,服用小建中汤,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基于中医“腧穴传导”及“体表经穴-脉络-脏腑”关系轴理论,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发挥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如儿童FD可取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位予以按摩,以调节胃肠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推拿:中医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经络、肌肉和神经,在儿童FD治疗中可起到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调和气血的作用。如摩腹,掌心贴腹,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摩3-5分钟,逆时针2分钟,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消化不良。如捏脊,从尾骨至大椎穴,捏提皮肤3-5遍,可调和脏腑,增强脾胃功能。又如揉板门,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消化,改善食欲;针四缝,可健脾化湿,调中行气,改善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
艾灸:艾灸治疗儿童FD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以温通经络、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从而改善脾胃虚寒型消化功能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治疗中可取患儿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分别予以温和灸。
3、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日常预防
日常生活中通过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对预防儿童FD具有重要的作用。如:
规律生活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劳逸结合,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液的正常分泌,提高消化功能。同时,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过度学业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健康饮食 规律进食,少食多餐、每餐量适中,避免暴饮暴食。 在食物选择上宜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蛋、山药、南瓜)、新鲜蔬果(苹果、胡萝卜),忌食油腻、煎炸食品(炸鸡、薯条)、生冷食物、辛辣刺激食物(辣椒、碳酸饮料)、 产气食物(豆类、洋葱、碳酸饮料)。餐后30分钟内避免剧烈运动,可散步助消化。
科学运动 每天户外活动30-60分钟,如慢跑、跳绳、瑜伽等,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可以通过排气操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避免久坐或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平板。
综上,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儿童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实现“协同增效、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