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意外伤害里,颅脑损伤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一种。孩子的头部比较大、颈部比较软,大脑娇嫩,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摔伤,轻则皮外伤,重则脑震荡、颅内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常见的儿童颅脑损伤,背后有这些“隐形杀手”:
摇晃综合征——不是哄,是伤害
有些新手家长或照护者,当宝宝大哭不止时,心急又无奈,就会用力摇晃,想让孩子快点安静。但您知道吗?剧烈摇晃对小婴儿来说,就像一次严重的脑外伤。小婴儿的头大脖子软,脑子像果冻一样娇嫩,一旦被用力摇晃,脑组织和血管会在颅内来回撞击、拉扯,可能导致脑出血、视网膜出血,严重时甚至死亡。这就是医学上说的婴儿摇晃综合征。
如何避免呢?当孩子哭闹时,耐心安抚,不要摇晃!实在心烦意乱时,可以先把孩子安全地放在婴儿床里,关好护栏,家长平复情绪,深呼吸几分钟。
坠床坠地——别小看一张床的高度
“才转个身,孩子就掉下来了。”这是儿科急诊里,家长最常见、也最令人后悔的场景之一。大多数婴幼儿颅脑损伤,都发生在床、沙发、婴儿车这类生活场景里。看似不高,但孩子脑袋先着地,冲击力可不小。
如何避免呢?婴儿睡觉时,不要让宝宝单独睡在成人床上;使用婴儿床时,要拉好护栏;换尿布、穿衣服时,最好在低处铺软垫,而不是在高处操作。
学走路阶段——摔倒是成长,但要防大伤
1~3岁的孩子学走路,磕磕碰碰很正常,但如果防护不到位,跌倒后撞到硬物,仍可能引发脑震荡或颅骨骨折。
如何避免呢?给宝宝穿防滑袜、在光滑地面铺防滑垫;家里尖锐的桌角、墙角贴防撞条;陪孩子学走路时,大人应近距离看护,不要让孩子手里抓太多东西,避免走路分心。
游乐设施摔伤——别把安全交给“运气”
滑滑梯、秋千、蹦床,孩子们最喜欢,但也是高发伤害场所。有的孩子从滑梯上直接摔下来,有的在蹦床上撞到头,有的从攀爬架跌落——这些都可能造成颅脑损伤。
如何避免呢?选择正规、设施完好的游乐场;告诉孩子遵守秩序,一个一个玩,不要追逐打闹;家长要在一旁看护,不要走开或低头玩手机。
交通事故——防范大于一切
儿童因交通事故导致的颅脑损伤,在意外伤害中占比很高,尤其是学龄前后,外出走路、骑车、坐车都是高危环节。
如何避免呢?儿童坐车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别抱在怀里!大一点的孩子骑车戴好头盔;过马路要拉好孩子的手,教育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不追车、不闯红灯。
家长要牢记的5个“黄金提醒”:
1.安全座椅用到12岁。很多人觉得孩子大了就可以不用安全座椅,其实标准建议身高不到1.4米的孩子,乘车都应使用安全座椅或增高垫+安全带。
2.家里做好防护。宝宝的活动区域,尖角包好,地面防滑,电源插座加保护盖,高处物品固定牢固。
3.意外发生,及时就医。如果孩子摔倒后短暂丧失意识、呕吐、持续嗜睡、抽搐,要尽快去医院,做必要的头颅检查,别盲目观察。
4.尽量避免高处单独留娃。无论是床、沙发,还是婴儿车、儿童座椅,都不要让孩子单独停留太久,哪怕只是接个电话,也要随手把孩子放到安全处。
5.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很多意外发生在家长疲惫分神、焦躁易怒的时候。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松,保证充足睡眠和情绪稳定。
孩子成长的路上,磕磕碰碰不可避免,关键是防大伤、避重伤。很多颅脑损伤可以通过细心看护和防护措施来避免。对每个家庭来说,一个小小的安全细节,可能就是守护孩子一生健康的关键。别让可防可控的意外,留下终身遗憾。让我们用多一分细心和耐心,给孩子的大脑多一层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