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麻醉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术中冲洗液的选择与温度管理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患者安全与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它们看似细微,却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术中冲洗液的选择
(1)生理盐水是最常用的术中冲洗液,它的成分与人体细胞外液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组织刺激性小,能有效清洁手术创面,减少细菌附着和感染的风险。其价格低廉、获取方便,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
(2)碘伏溶液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在一些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中,如开放性骨折手术、胃肠道手术等,使用碘伏溶液冲洗可以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但需要注意的是,碘伏溶液对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浓度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
(3)抗生素溶液则是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的冲洗液,当手术部位存在严重感染或有高度感染风险时,可在生理盐水中加入适量的敏感抗生素进行冲洗。这样可以增强局部抗感染的能力,但长期或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因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冲洗液选择的依据
(1)手术类型是选择冲洗液的重要依据。例如,眼科手术对冲洗液的要求极高,需要使用不含杂质、无热原的专用冲洗液,以避免对眼内组织造成损伤。而在骨科手术中,对于开放性骨折,可能需要先使用碘伏溶液进行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达到清洁和杀菌的双重目的。
(2)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冲洗液的选择。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含有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成分的冲洗液。此外,患者是否对某些冲洗液成分过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术中冲洗液的温度管理
适宜温度的冲洗液对患者的体温维持至关重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大量低温冲洗液的使用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引发术中低体温。低体温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使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外周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和心脏传导阻滞等;还会影响凝血功能,使患者机体循环血流减慢,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减弱,凝血物质的活性降低,增加手术出血量;同时,低体温会延长麻醉后苏醒时间,改变药物代谢周期,增加肌肉松弛药的作用时间。
四、冲洗液温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避免低温冲洗液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对冲洗液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目前,临床上常使用专门的冲洗液加温设备,如手术室麻醉科恒温箱生理盐水冲洗液加温柜。这种设备可以将冲洗液加热到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7℃左右,接近人体体温。其具有温度范围可调节、温度显示准确、能保持恒温等优点,可确保冲洗液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处于合适的温度。
在使用加温设备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要根据手术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冲洗液的温度。例如,在长时间手术或大量使用冲洗液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冲洗液的温度,以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五、护理要点
(1)冲洗液选择的护理配合:护士在术中冲洗液的选择中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术前,护士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冲洗液的选择方案。准备冲洗液时,要严格检查冲洗液的质量、有效期和包装是否完好,确保使用的冲洗液符合要求。在冲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过敏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冲洗液温度管理的护理措施:护士要掌握冲洗液加温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确保冲洗液温度准确。在手术过程中,要定时监测冲洗液的温度,发现温度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温毯、调整手术室温度等,以维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结语:术中冲洗液的选择与温度管理是麻醉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选择冲洗液、严格控制冲洗液温度,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