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桥梁”,但长期依赖体外循环治疗和血管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使患者面临比普通人更高的感染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12倍,其中血管通路相关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占比较高,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从透析通路管理、日常防护细节、营养与免疫强化、医疗监测与心理支持四个维度,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的感染预防策略。
透析通路:守护“生命线”的无菌法则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命脉”,但也是细菌入侵的“高危窗口”。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是动静脉内瘘的3~5倍,规范护理至关重要。
导管护理“三要三不要”。要干燥:沐浴时用防水敷料覆盖导管出口,若不慎沾水,需立即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纱布;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淋浴。要固定:穿宽松衣物,避免导管牵拉;睡眠时用专用臂枕支撑内瘘侧手臂,防止压迫。要观察:每日检查导管出口处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味,若敷料出现潮湿、脱落,需4小时内重新消毒包扎。不要触碰:严禁用手抓挠导管周围皮肤,避免指甲划伤导致细菌侵入。不要污染:透析前勿在导管周围涂抹护肤品,防止化学物质刺激或滋生细菌。不要拖延:若出现发热、寒战或导管局部疼痛,需立即联系医生,切勿自行用药。
内瘘自我监测与维护“视触听”自查法:每日观察内瘘皮肤是否破损;触摸震颤是否减弱(提示血栓风险);听诊血管杂音是否变调(可能狭窄)。避免压迫:不佩戴过紧手表或手链,不提重物(>5kg),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定期超声检查: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管超声,评估内瘘血流速度及有无狭窄。
日常防护:细节决定成败
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日常生活中的“小疏忽”可能引发“大麻烦”。
手卫生:阻断感染的第一道关卡。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重点清洁指缝、甲缝和手腕,透析前后必须执行。免洗消毒剂:外出时随身携带含60%以上酒精的洗手液,接触公共物品后立即消毒。环境消毒策略:家庭分区管理:将透析用品(如肝素、敷料)存放在干燥清洁的专用柜中,与食品、日用品分开。高频接触区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手机、遥控器等,透析包需单独存放于通风处。口腔护理升级:使用软毛牙刷刷牙,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周病患者可选用氯己定漱口水,预防细菌经血液传播。避免交叉感染场景:人群聚集场所:流感高发季减少前往商场、医院等密闭空间,必须外出时佩戴N95口罩。宠物接触:避免与宠物同床共眠,处理宠物粪便后需彻底洗手。家庭隔离:若家属出现感冒、腹泻等症状,应分餐饮食并佩戴口罩接触患者。
营养与免疫:构建内在防御体系
合理饮食可提升白细胞活性,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蛋白质与能量双保障:优质蛋白:每日摄入量达1.2g/kg体重(如60kg患者需72g),优先选择鸡蛋、鱼肉、大豆,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加重肾脏负担。充足热量:透析患者每日需30-35kcal/kg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米饭、面条),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关键营养素补充:维生素D:缺乏者感染风险增加40%,可通过日晒(每日15分钟)或补充剂(每日800~1000IU)维持正常水平。锌元素:参与免疫细胞分化,牡蛎、牛肉等食物富含锌,但需避免与钙剂同服影响吸收。益生菌:每周摄入3次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或补充双歧杆菌制剂,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限制高风险食物:生食:避免生鱼片、未煮熟的鸡蛋等,防止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高糖食品:过量糖分会抑制白细胞吞噬能力,减少甜饮料、蛋糕的摄入。
医疗监测与心理支持:早发现早干预
感染早期症状常不典型,需通过主动筛查实现“防患于未然”。定期血液检测:炎症指标:每月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若CRP持续>10mg/L提示隐性感染。血培养:对反复发热且原因不明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培养排查菌血症。疫苗接种计划:必打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需补种疫苗。禁忌疫苗: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带状疱疹疫苗),以防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心理调适与睡眠管理:压力缓解:长期焦虑会抑制免疫系统,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睡眠质量: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夜间觉醒超过2次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透析患者的感染预防是一场“细节战”与“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从每一次严格的无菌操作,到每一口均衡的饮食;从定期监测的“未雨绸缪”,到心理支持的“温暖陪伴”,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让我们以科学为盾、以细心为矛,共同筑起抵御感染的坚固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