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星  单位:无棣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7
293

经历手术治疗后,患者及家属往往关注伤口愈合、身体恢复,却容易忽视一个潜在的“健康威胁”——肠粘连。术后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腹痛、腹胀、肠梗阻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术后肠粘连呢?让我们从了解其形成机制开始,逐步探寻预防的关键方法。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

正常情况下,肠道在腹腔内自由活动,彼此互不干扰。而手术过程中,肠道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机械损伤、细菌感染、炎症刺激等,会引发身体的自我修复反应。在修复过程中,纤维蛋白渗出,就像“胶水”一样,将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壁之间粘连在一起。此外,术后长期卧床、肠道蠕动减弱,也会增加肠粘连发生的风险。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我们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打好预防基础

术前的充分准备是预防肠粘连的第一步。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如腹腔内的炎症,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减少炎症刺激引发肠粘连的可能性。同时,患者自身要做好肠道准备,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调整,术前一段时间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减少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灌肠等肠道清洁操作,清空肠道内容物,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降低术中肠道损伤和污染的概率。

术中干预:减少粘连诱因

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对预防肠粘连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医学强调微创手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切口小,对腹腔内组织的暴露和干扰少,能显著降低肠粘连的发生率。医生在手术中会尽可能轻柔地操作,避免过度牵拉、挤压肠道,减少机械损伤。同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菌感染,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另外,一些特殊的防粘连材料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如生物可吸收防粘连膜,在手术结束时将其放置在易发生粘连的部位,就像给肠道穿上一层“保护衣”,在一定时间内隔离肠管,阻止纤维蛋白粘连,待其被身体吸收后,肠道粘连的风险已大大降低。

术后调整:促进肠道恢复

术后的生活方式调整也是预防肠粘连的重要环节。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6小时左右可尝试坐起,24小时后若无禁忌,应尽量下床走动。活动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止肠管粘连在一起。此外,积极控制术后感染也不容忽视,若出现发热、腹痛加剧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炎症蔓延引发肠粘连。

预防术后肠粘连需要从术前、术中到术后的全流程把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了解这些要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肠粘连发生的可能性,为术后康复保驾护航,让身体尽快恢复健康活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