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中,结核病是劲敌。它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这一微小病原体严重威胁健康。现代检验技术能助我们精准应对。接下来,走进结核病微观世界,揭开现代检验技术面纱。
了解结核病:微观敌人的危害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元凶,细长略弯,细胞壁富含脂质,抵抗力强,能在干燥痰液中存活数月。人体吸入含菌飞沫,细菌可能在肺部引发肺结核,患者有咳嗽等症状。若不治疗,结核菌会扩散至全身,引发肺外结核,危及生命。据世卫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千万人感染,结核病仍是致死人数较多的传染病之一,准确检测至关重要。
探秘现代检验技术:微观世界的侦察兵
(一)涂片镜检:直观的初步筛查。涂片镜检是诊断结核病的传统基础方法。医生收集患者标本涂片、染色,因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染色后呈红色,背景及其他细菌呈蓝色。显微镜观察到红色分枝杆菌可初步判断感染。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出结果快,适用于大规模初步筛查。但存在局限,标本中菌量少可能漏检,无法区分死活菌,也不能进行菌种鉴定。
(二)培养技术:精准的病菌培养。结核菌培养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之一。该方法是将患者的标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为结核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合适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成分,让结核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常用的培养基有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如罗氏培养基,培养周期较长,通常需要2~8周才能观察到结核菌生长形成的菌落;液体培养基则相对较快,一般1~3周可出结果。培养法不仅能确定是否存在结核菌感染,还能对培养出的结核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帮助医生选择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其耗时较长,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且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快速的基因解码。随着科技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最常用。其原理是在体外对结核菌的特定基因片段进行大量扩增,使少量结核菌的目标基因数量增加到可检测水平。检测时,先提取标本中结核菌的DNA,再用特异性引物和DNA聚合酶,经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实现基因扩增,最后检测扩增产物判断是否感染。PCR技术快速、灵敏、特异,数小时内出结果,缩短诊断时间,适用于难以获取足够标本或需要快速诊断的情况。此外,基因芯片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等也用于结核病诊断,它们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位点,不仅可诊断感染,还能检测耐药基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信息。
(四)免疫学检测:免疫反应的捕捉。免疫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反应来辅助诊断结核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是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结核菌素注射到人体前臂皮内,观察注射部位在48~72小时后的皮肤硬结反应。若出现硬结,且直径达到一定标准,则提示机体曾感染过结核菌。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接种过卡介苗或曾感染过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也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容易造成误诊。近年来,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逐渐兴起,该试验通过检测人体外周血中受结核菌抗原刺激后释放的γ-干扰素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菌。IGRA不受卡介苗接种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特异性较高,在结核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望未来: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结核病的检验技术也在持续创新和发展。未来,更加快速、准确、便捷的检测技术有望问世,例如基于纳米技术、微流控技术的新型检测设备,可能实现对结核菌的即时、精准检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对大量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为结核病的防控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结核病的现代检验技术如同我们在微观世界中的得力助手,从不同角度帮助我们认识和诊断结核病。了解这些技术,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医学科技的魅力,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结核病的检测和防控,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