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神经外科是一场精密的高难度战役,那么护理工作就是这场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每一位入住神经外科病房的患者,都像是承载着脆弱希望的生命之舟,在波涛汹涌的疾病海洋中漂泊。这里的护理绝非简单的照料,而是一套蕴含着科学与智慧的“密码”,它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康复进程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
病情观察
意识状态监测。护士需定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从睁眼反应、语言能力和肢体运动等方面细致打分。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如患者由原本清醒转为嗜睡,都可能预示着颅内压升高或出血加重等危险情况,必须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进一步检查。
生命体征把控。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的变化同样牵系着患者的安危。高血压可能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低血压又会引发脑灌注不足;不规则的呼吸模式或许是呼吸中枢受损的信号;发热则可能是感染或中枢性高热的表现。持续的心电监护仪是护士的得力助手,一旦数值超出正常范围,警报声便是行动的号角。
体位管理
头部抬高的意义。通常将床头抬高15°~30°,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这对于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起着关键作用。像脑出血患者采取此体位后,头痛症状往往能得到一定缓解,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翻身防压疮策略。长时间卧床易使局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形成压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配合使用气垫床、减压敷料等辅助工具。在翻身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各导管妥善固定,防止牵拉脱出。比如脊柱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翻身时需轴线翻身,确保身体呈一条直线,避免二次伤害。
良肢位摆放技巧。针对偏瘫患者,正确的肢体摆放能有效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手中可握软球或毛巾卷以维持抓握功能;足底放置脚踏板防止足下垂。早期介入良肢位摆放,为后续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许多患者在长期坚持下,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呼吸道护理
吸痰操作规范。当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适时吸痰至关重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径,插入深度适宜,边旋转边向上提拉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防止缺氧。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片刻,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血氧饱和度变化。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更要加强气道湿化,定期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
呼吸功能锻炼指导。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练习。教会患者先深吸气,然后用力屏气数秒,再缓慢呼出,配合吹气球等简单道具增强肺活量。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长,促进肺复张,提高机体免疫力,加速康复进程。
并发症预防
深静脉血栓防范。神经外科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穿戴弹力袜、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是常用手段;同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运动,如屈伸膝关节、踝关节背屈等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泌尿系统感染防控。保持导尿管通畅清洁,定期更换集尿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滋生环境。一旦出现尿液浑浊、发热等症状,及时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针对性选用抗生素治疗。
总之,神经外科病房里的护理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个细节都是守护生命的防线。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操作背后,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掌握好这套护理密码,才能为患者的颅脑健康保驾护航,帮助患者重启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