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沅芳  单位:长沙经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551

康复训练是运动损伤、术后恢复或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但“疼痛=有效”的误解让不少人陷入误区。部分人甚至认为“训练时越疼,恢复越快”,这种观念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引发二次损伤,延长康复周期。

一、疼痛是身体的“警报系统”,而非“效果指标”

疼痛是人体对潜在或实际组织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当肌肉、韧带、关节等结构受损时,局部会释放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刺激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提示“此处有危险,需停止动作”。这一机制在康复训练中同样适用:若训练时出现疼痛,说明当前动作可能对受损组织造成新的刺激或压力。

炎症期禁忌:损伤后48-72小时为急性炎症期,此时组织处于充血、水肿状态,任何过度活动都会加重炎症反应,延缓愈合。

疼痛阈值降低:受损部位的神经敏感性增强,即使轻微刺激也可能引发剧烈疼痛,此时强行训练易导致微损伤累积。

代偿性损伤:为避开疼痛部位,身体会不自觉用其他肌肉或关节代偿发力,长期可能引发新的劳损(如膝痛患者因疼痛改变步态,导致髋或踝关节损伤)。

二、康复训练的核心原则:循序渐进,适度负荷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刺激促进组织修复、恢复功能,而非“挑战极限”。国际康复医学界普遍遵循“无痛或微痛原则”,即训练中疼痛程度应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通常用0-10分疼痛量表评估,3分以下为安全范围)。

具体实施要点:

分期训练:

急性期(损伤后1-2周):以保护为主,通过冰敷、支具固定以消散炎症、消肿镇痛,仅进行远端关节被动活动。

恢复期(2-6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低强度肌力训练(如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疼痛需控制在2分以内。

功能期(6周后):结合专项动作训练(如平衡练习、运动模式重建),疼痛允许短暂升至3分,但需立即调整强度。

负荷管理:

频率:每周训练3-5次,给组织修复留出时间。

强度:从自身体重的10%-20%开始(如靠墙静蹲),逐步增加至50%-70%。

时间:单次训练不超过45分钟,避免肌肉疲劳导致动作变形。

动作质量优先:

宁可减少次数或重量,也要保证动作标准。例如,深蹲时膝盖内扣会加重半月板压力,即使无疼痛也应立即纠正。

三、忽视疼痛的三大风险

二次损伤:

最直接的后果是原发损伤加重。例如,跟腱部分撕裂患者若过早进行跳跃训练,可能导致跟腱完全断裂,需手术修复。

慢性疼痛迁延:

反复刺激受损组织会引发神经可塑性改变,形成“疼痛记忆”。研究显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能发展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心理障碍:

长期疼痛会导致患者对训练产生恐惧,甚至放弃康复。一项针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随访发现,因疼痛中断训练者,功能恢复率比坚持者低40%。

四、如何判断训练强度是否合适

疼痛监测:

训练中:疼痛应呈“上升-平台-下降”曲线,若持续加重需立即停止。

训练后:轻微酸胀感(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正常现象,但若24小时内仍不缓解则需警惕。

次日晨起:若疼痛较前一日加重或出现新发疼痛,说明负荷过大。

功能测试:

通过简单动作评估恢复进度。例如,肩袖损伤患者可用“抬臂测试”:若外展角度较前一周增加5°以上,说明训练有效;若角度减小或出现疼痛,需调整方案。

借助专业工具:

使用心率带、运动手环监测训练强度,或通过等速肌力测试仪量化肌肉力量,避免主观判断偏差。

五、给康复者的实用建议

与治疗师充分沟通:

制定个性化方案前,需告知医生或康复师疼痛史、用药情况及日常活动需求(如运动员需重返赛场,上班族需久坐办公)。

记录训练日志:

记录每次训练的动作、重量、组数及疼痛评分,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如连续3次训练后疼痛评分上升1分,需降低强度)。

重视辅助治疗:

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如超声波、冲击波)缓解疼痛,或通过手法治疗(如关节松动术)改善活动度,为训练创造条件。

康复训练是一场“马拉松”,而非“冲刺赛”。疼痛是身体的警示灯,而非进步的勋章。遵循科学原则,在疼痛可控范围内逐步推进,才能实现安全、高效的康复。若对训练强度存疑,务必咨询专业人员,切勿盲目追求“痛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