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欢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 脑病一科  发布时间:2025-09-02
28

凌晨3点,护士小李接到一通紧急电话:“医生,我妈妈说话有点不清楚,但是还能走路,要不要来医院?”类似的电话每天都会响起,而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往往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识别中风的最早信号,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中风”:一个被过度恐惧化的名词

“中风”并非单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在医学上,它被称为“脑卒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堵塞)和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

二、中风识别:FAST原则与更多细节

国际上推广的FAST原则是识别中风的有效工具,但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

1、F(Face,面部)

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让其微笑时注意口角是否歪斜。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面部麻木或口角控制不佳。

2、A(Arm,手臂)

双臂平举测试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下垂。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精细动作障碍,如拿筷子不稳、写字困难等。

3、S(Speech,语言)

突然出现的语言功能障碍,包括表达困难、言语含糊或理解障碍。患者可能无法组织完整的句子,或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4、T(Time,时间)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记录发病时间并紧急就医。缺血性中风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动脉取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需专业评估)。

三、关于中风识别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症状轻微可以观察看看

真相:即使是轻微的症状,也可能是重要预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但这是发生完全性中风的高危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误区二:中风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真相:近年来中风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不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使中青年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误区三:等到所有症状都出现再去医院

真相:不需要等待所有症状都出现。只要出现任何一个中风征兆,就应立即就医。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误区四:先在家量血压、吃降压药再说

真相:中风急性期不恰当的降压可能加重病情。应立即就医,由医生专业处理。

误区五:晚上发病可以等到天亮再去医院

真相:中风救治不分昼夜。现代医院都有24小时卒中绿色通道,夜间同样可以提供及时救治。

四、3分钟快速识别流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识别技巧,我总结了一个3分钟快速识别流程:

第1分钟:基础观察

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是否有意识改变、行为异常、突然跌倒?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有无口角歪斜、流口水?

第2分钟:FAST测试

按照FAST法则逐一检查:让患者微笑(F),双臂平举(A),重复简单句子(S)。任何一项异常都要立即记录时间(T)。

第3分钟:综合判断

如果FAST测试有异常,结合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晕、视觉改变等,立即拨打120。即使测试正常,但患者主观感觉明显异常,也应保持高度警惕。

五、关键时刻的正确应对

1、立即行动三步骤

一旦识别出中风征象,要立即行动。

①拨打120,详细描述症状、发病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

②让患者保持安全体位:意识清醒时平卧,头部略抬高15-30度;如有呕吐,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③最后准备相关资料:身份证、医保卡、近期用药清单。

2、避免错误处理

等待救护车期间,不要给患者服用任何药物,包括降压药或阿司匹林;不要喂水或食物,避免呛咳;不要频繁搬动患者;不要使用“掐人中”等民间方法。

六、高危人群的日常警惕

1、重点监测对象

6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房颤动患者、有中风家族史者,以及长期吸烟饮酒者都是高危人群。这些人群应该特别留意身体的细微变化。

2、建立自我监测习惯

高危人群要建立日常监测习惯:定时测血压,记录变化趋势;学会观察一过性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手脚无力;与家人分享FAST识别知识,确保关键时刻有人能正确判断。

结语

中风识别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提高警觉性和掌握正确方法。FAST法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救命技能,因为在紧急时刻,正确的识别和及时的行动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