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国珍  单位:巴中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1
5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常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精神压力大等因素诱发。该病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不适,但炎症持续存在可能引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增加癌变风险。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许多患者存在治疗误区,如忽视无症状期的干预、滥用止痛药物或轻信偏方等,影响治疗效果。科学认知疾病特点,明确治疗方向,避开误区,坚持规范管理和定期随访,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

慢性胃炎真的“治不好”吗?

多数患者可通过规范治疗缓解症状  

慢性胃炎虽然属于长期性疾病,但并不等于“不治之症”。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合理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结合规律饮食和作息调整,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长时间无明显不适。尤其对于浅表性胃炎,及时干预后恢复效果更佳。坚持治疗是关键,不能因短期症状减轻而自行停药。

 病因不同决定治疗难度  

慢性胃炎的成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其中,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通过规范的抗菌治疗清除细菌后,胃黏膜炎症往往能得到明显改善。而由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或长期损伤导致的胃炎,如萎缩性胃炎,则治疗周期较长,需长期随访与管理,恢复过程也更为复杂。

 定期复查不可忽视  

慢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胃黏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评估非常必要。通过复查可以动态了解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异常增生或癌前病变,从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常见的三大治疗误区要避开

误以为“无症状=无需治疗”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便停止治疗,但炎症可能持续进展,尤其在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情况下,病变可能积累,增加癌变风险。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过度依赖止痛药缓解症状  

一些患者一出现胃部不适就自行服用止痛药,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疼痛,但长期或频繁使用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溃疡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止痛药可能掩盖了疾病的真实发展情况,使患者延误正规治疗的最佳时机。

 盲目相信偏方或保健品  

不少患者听说某些“祖传秘方”或市面上的保健产品能“根治胃病”,便盲目尝试。然而这些所谓的“神药”往往缺乏科学验证,部分产品中可能掺杂激素类成分或其他对胃有刺激性的物质,不仅无法治病,反而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科学应对才是上策

明确病因精准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要搞清楚具体病因。通过呼气试验检测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认阳性,应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通常采用“四联疗法”连续服药10~14天。对于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炎,则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方案。

 坚持规律生活  

胃对生活方式非常敏感,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每天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空腹;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刺激胃黏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胃肠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心态平和配合随访  

慢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耐心。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胃肠蠕动和分泌功能,加重不适。要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及相关指标,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生患者,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真正做到疾病可控、可管、可防。

结语

慢性胃炎虽难以完全逆转,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管理,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避开常见治疗误区、坚持对因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是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关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更精准的检测手段和个体化治疗策略,进一步提升慢性胃炎的防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长期管理方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