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术后往往因缺乏指导而不敢活动或盲目锻炼,可能导致内瘘发育不良或出现并发症。其实只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不同恢复阶段采取针对性的锻炼方式,既能避免风险,又能有效提升内瘘功能。接下来从术后早期到日常养护,分阶段为大家介绍安全且实用的锻炼要点。
术后早期:轻微活动促循环(术后1-2周)
动静脉内瘘术后1-2周属于伤口愈合关键期,此阶段锻炼旨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伤口出血或内瘘损伤。患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手指屈伸练习,缓慢伸展并握拳,每次重复10-15次,每日3-4组,动作幅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手臂可进行小幅摆动,如自然下垂状态下前后轻轻晃动,每次持续5-10分钟,帮助改善肢体末端血液流通。日常休息时可将内瘘侧手臂适当垫高,例如在手臂下方放置软枕,使手臂位置略高于心脏,借助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需特别注意的是,此阶段应严禁提拿重物、用力握拳或做剧烈甩臂动作,避免增加血管压力,影响内瘘吻合口愈合。
中期强化:握力训练护内瘘(术后2-4周)
术后2-4周,若伤口愈合良好且无并发症,可逐步开展握力训练以增强血管弹性,促进内瘘成熟。建议使用专用握力球进行锻炼,选择质地柔软、阻力适中的型号,开始时每次握力保持3-5秒,缓慢松开后休息2-3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进行2-3组。随着适应能力提升,可逐渐增加握力球阻力或延长握持时间,但需以手臂无明显酸胀感为度。此外,可进行捏橡皮圈练习,将橡皮圈套在手指根部,用力张开手指使橡皮圈伸展,再缓慢放松,每组15-20次,每日2组。此阶段锻炼需密切观察内瘘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或异常震颤,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咨询医护人员,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进阶锻炼:耐力练习稳功能(术后1个月后)
术后1个月,内瘘基本成熟,可进行适度耐力锻炼以维持血管功能并提升整体体能。推荐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缓慢步行,每日15-20分钟,步速以感觉轻松为宜,行走时保持手臂自然摆动,避免长时间下垂。也可尝试手臂抬举练习,将内瘘侧手臂缓慢举过头顶,再缓慢放下,重复8-10次,每日2组,动作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平稳,避免屏气用力。还可进行轻柔的太极拳或八段锦练习,选择动作舒缓的招式,如“云手”“两手托天理三焦”等,通过全身协调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同时避免过度旋转或拉伸手臂。此阶段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原则,逐渐增加运动时间与强度,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内瘘负担过重。
日常养护:规避禁忌保畅通(全周期注意事项)
动静脉内瘘术后全周期需注重日常养护,通过细节管理保障内瘘畅通。
应保持内瘘侧手臂皮肤清洁,避免抓挠或碰撞,防止感染或血管损伤;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袖口过紧压迫血管,睡眠时尽量避免内瘘侧手臂受压,可采取仰卧或健侧卧位。
需定期自查内瘘功能,每日触摸内瘘部位有无动脉搏动及震颤,听诊有无血管杂音,若发现搏动、震颤减弱或消失、局部疼痛加剧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内瘘侧手臂测量血压、静脉采血、抽血或输液等,防止外力损伤血管内皮。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类等,以帮助维持血管弹性,但需控制盐分与水分摄入,避免加重循环负担,通过持续规范的日常养护,可有效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语
动静脉内瘘术后锻炼需贯穿恢复全过程,从早期的轻微活动到后期的功能强化,每个阶段的锻炼都有其独特意义,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恢复情况,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通过科学、规范的锻炼与日常养护,不仅能促进内瘘成熟通畅,更能为后续透析治疗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提升生活质量。记住,耐心与细心是守护内瘘的关键,愿每位患者都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让这条“生命通路”始终保持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