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带来了便利,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然而,PICC 导管的居家护理至关重要,尤其是洗澡这一日常行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导管脱出等严重问题。据临床统计,90%的PICC置管患者在洗澡护理上存在误区,接下来就为大家揭开这些潜在风险,并分享科学的护理方法。
常见错误:让导管暴露风险的不当操作
许多患者认为,只要用毛巾小心避开穿刺部位擦拭身体,就能保证导管安全。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大量水分仍可能顺着皮肤缝隙渗入敷贴,使敷贴失去黏性,无法紧密贴合皮肤,从而增加细菌侵入的机会。还有部分患者使用保鲜膜简单缠绕手臂来保护导管,却忽略了保鲜膜边缘难以完全密封,洗澡时水容易从边缘进入,浸湿敷贴和穿刺点。此外,洗澡时用力揉搓置管手臂,不仅会使导管受到外力牵拉,增加脱出风险,还可能因局部皮肤摩擦破损,破坏皮肤的天然屏障,让细菌有机可乘。
科学防护:正确洗澡的全流程操作
在洗澡前,患者需准备专用的PICC防水保护套,这种保护套采用特殊的密封材质,能有效阻隔水分。若没有专用保护套,也可使用两个保鲜袋,将置管手臂套入,在手腕和上臂处分别用胶带或橡皮筋扎紧,确保密封。扎紧时注意力度,避免过紧影响手臂血液循环。
洗澡过程中,应选择淋浴,禁止盆浴和泡温泉。因为盆浴和泡温泉时,身体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敷贴更容易被浸湿,且水中的细菌、杂质等污染物较多,增加感染风险。淋浴时,置管手臂尽量避免直接对着水流,可将手臂抬高或放在身后,减少水流冲击。同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沐浴产品直接涂抹在置管部位周围皮肤,防止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皮肤过敏或炎症。
洗完澡后,要仔细检查敷贴情况。观察敷贴是否有松动、卷边、潮湿,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渗液等异常。若发现敷贴有小范围潮湿,可使用干棉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若敷贴大面积浸湿或出现松动,应及时前往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业护士重新更换敷贴。
日常维护:全方位守护导管健康
除了洗澡环节,PICC导管的日常维护也不容小觑。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穿着过紧的衣服,防止衣物摩擦导管。每天要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状况,若发现穿刺点有渗血、渗液,或出现瘙痒、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就医。
在活动方面,置管手臂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的轻微活动,如刷牙、洗脸、吃饭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球、提重物(重量不超过3公斤)等,防止导管移位或断裂。睡眠时,尽量不要压迫置管手臂,可在手臂下方垫一个软枕,保持舒适体位。
定期冲管和封管是保证导管通畅的关键。一般来说,每周需要到医院由专业护士进行一次冲管和封管操作,使用专用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按照规范流程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堵塞。
PICC导管的居家护理需要患者和家属高度重视,尤其是洗澡时的防护细节。避免常见错误,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做好日常维护,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让PICC导管更好地为患者的治疗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