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昕  单位: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防制科  发布时间:2025-07-30
9

秋冬交替之际,医院急诊室常因诺如病毒感染病例激增而忙碌。这种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毒,因其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被称为“冬季呕吐病”。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高发期,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常出现聚集性疫情。本文将从病毒特性、传播途径、症状识别及科学防控四个维度,为公众提供系统化的防制指南。

一、病毒特性:微小却“狡猾”的病原体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其病毒颗粒直径仅27-38纳米,可在环境中长期存活。研究显示,该病毒在0-60℃范围内均可保持活性,甚至能在冷冻食品中存活数月。其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变异速度快,导致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增加了疫苗研发难度。

病毒传播的“狡猾”性体现在:

1.低感染剂量:仅需10-100个病毒颗粒即可致病,而一次呕吐可释放数百万个病毒颗粒。

2.多途径传播:通过粪-口途径、气溶胶传播及接触被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3.环境耐受强:在门把手、餐具等表面可存活2周以上,在污水中可存活数月。

二、传播链解析:切断三大传播途径

1. 粪-口传播:饮食安全是防线

生食或未煮熟的贝类(如牡蛎、蛤蜊)是主要风险源。2024年某沿海城市疫情调查显示,78%的病例与食用未彻底加热的海鲜有关。此外,被病毒污染的饮用水、蔬菜水果也是重要传播媒介。

防控建议:

烹饪贝类需加热至外壳张开后再持续煮沸3-5分钟。

蔬菜水果使用流动水冲洗后,可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

集体单位食堂实行生熟食品分开加工,使用专用砧板和刀具。

2. 气溶胶传播:通风消毒是关键

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可扩散至3米范围,在密闭空间形成“病毒云”。2025年某学校疫情中,一间教室因未及时通风消毒,导致23名学生相继感染。

防控建议:

公共场所每日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处理呕吐物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0mg/L)覆盖30分钟后清理。

消毒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至少2次。

3. 接触传播:手卫生是核心

手部接触被污染物体后触摸口鼻,是隐性传播的主要方式。实验表明,正确洗手可使感染风险降低85%。

防控建议:

采用七步洗手法,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

外出随身携带含酒精(60%以上)的免洗洗手液。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公共物品,可使用纸巾隔离。

三、症状识别与处置:早发现早隔离

典型症状

成人:以腹泻为主(每日4-8次),粪便呈水样或稀便。

儿童:以呕吐为主(每日3-10次),可伴低热(38℃左右)。

共同症状:腹痛、头痛、肌肉酸痛,病程通常持续1-3天。

重症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无法进食。

每日腹泻超过8次或出现血便。

尿量明显减少(儿童6小时无尿、成人12小时无尿)。

意识模糊、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

居家隔离规范

症状消失后继续居家隔离72小时。

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

处理排泄物时佩戴口罩和手套,消毒后冲入下水道。

四、科学防控体系:构建三道防线

1. 个人防护层

饮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卫生:如厕后、进食前必须洗手。

防护:处理患者物品时佩戴口罩和手套。

2. 家庭防护层

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具表面。

通风:每日定时开窗换气。

隔离:患者使用独立卫生间或错时使用。

3. 集体单位防护层

监测: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病例立即隔离。

报告:24小时内向疾控部门上报疫情。

处置:暂停集体活动,对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教育:开展诺如病毒防控知识培训。

五、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老年人:出现腹泻时及时补充电解质,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孕妇: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慎用止泻药物。

免疫缺陷者:接触患者后需进行医学观察7天。

餐饮从业者:症状消失后需连续2次粪便检测阴性方可返岗。

诺如病毒虽无特效药,但通过科学防控可有效阻断传播。公众需牢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九字诀,集体单位应建立“监测-报告-处置-教育”闭环管理体系。面对这个秋冬季节的“隐形敌人”,唯有将防控措施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