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丽丽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13284

在医院的最深处,有一扇厚重的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门内,密集的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呼吸机的气流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的身影在病床间穿梭如风。这里是ICU,一个被称为“生死战场”的特殊空间。在这里,时间以秒计算,生命以分秒争夺;在这里,冰冷的医疗器械与温暖的人性光辉交织,构成现代医学最极致的矛盾与统一。

一、ICU:现代医学的“终极防线”

现代ICU的运作堪称精密的人体工程学:每张病床配备了精密的生命支持仪器,可追踪及记录生命体征。但比设备更复杂的是病情判断——当开颅术后患者同时存在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和中枢性高热时,医生需要在脑灌注压、晶体渗透压、体温管理等维度中寻找治疗平衡点。本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开颅术后患者72小时内病情变化率达60%,这个数字背后,是医护人员每15分钟一次的瞳孔观察与格拉斯哥评分。

二、生死时速:与死神赛跑的科技博弈

凌晨3点的ICU永远灯火通明。当心电监护突然响起刺耳的报警声,一场教科书级的抢救即刻上演:主治医师发现开颅术后患者单侧瞳孔散大,即刻启动“脑疝应急预案”:护士调节甘露醇输注泵至全速,医生准备紧急气管插管,同时联系影像科启动绿色通道。在多发伤救治中,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常与神经监护形成复杂博弈。当34岁车祸患者同时存在肺挫伤和硬膜下血肿,医护团队在建立体外循环时需严格控制抗凝参数,既要维持ECMO管路通畅,又要避免颅内出血扩大。

三、精准观察:神经重症的守护密码

在开颅术后监护区,护士站的小黑板实时更新重点提示:“9床动脉瘤术后,控制收缩压<140mmHg”“12床脑干损伤,注意呼吸节律”。对于多发伤患者,医护团队建立了“创伤三联评估机制”:每2小时同步核查神经系统体征、腹腔压力和骨折肢体血运。曾有位骨盆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因护士发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时发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避免了肺栓塞风险。

四、温情守护:穿透迷雾的生命对话

每日上午10:30-11:00,ICU会迎来特殊的“生命连线”时刻。护士们提前为患者整理仪容,用温毛巾擦拭患者脸部,在监护仪旁摆放家属为患者写的鼓励感言。家属穿着隔离服在床旁轻声讲述:“妈妈,阳台的茉莉花开了,”,这些声音刺激对昏迷患者的脑电活动产生可测量的积极影响。针对清醒的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护士们会提供小黑板给家属与患者进行沟通。在镇静间歇期,护士会播放家属录制的语音,帮助患者重建时间、空间感知。有位脑挫裂伤的建筑师,正是通过每日观看项目部传来的工地视频,逐步恢复了记忆功能。

五、瞬息万变的生命课堂

ICU里的神经监测数据每天都在书写教科书之外的案例。当81岁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出现中枢性尿崩,每小时500ml的尿量波动考验着医护团队的水电解质调控能力。近年来开展的“神经重症早期康复”项目,将救治窗口前移至ICU阶段,针对早期的肺康复及肢体锻炼,这些措施减少了患者的ICU住院天数。

在这个与死神博弈的空间里,护士为脑干出血患者修剪指甲时的轻柔手法,医生调整引流管高度时的毫米级把控,家属在探视时坚持朗读的《三国演义》——这些细节构成了超越技术的救治力量。在这里,科技与人文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救治的一体两面,我们监护的不只是器官功能,更是重新拼合的生命图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