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交替时节,空气湿度大,温度适宜,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温床,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免疫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容易受到溶血性链球菌的侵袭,从而增加其患上猩红热的风险。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且该病病程进展迅速,一旦感染,患儿会出现咽喉疼痛、高热、皮疹等症状,甚至会引发心、肾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该病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高,导致家长往往容易忽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因此,家长需要掌握预防该病的相关措施,从而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童猩红热小常识,加深了解。
儿童猩红热是什么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这种病菌主要寄居在患者及带菌者的鼻咽部,因此该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幼儿园和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流行的风险较大。该病起病急促,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红色皮疹等症状,此外,在皮疹消退后,很多患儿还会出现糠屑状或片状的脱皮现象,从而影响患儿身体健康。
儿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医学上一般把猩红热分为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1)前驱期:这个阶段的患儿会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伴有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等,患儿的体温甚至会达到39℃~40℃左右。此外,该阶段的患儿会出现谵妄、惊厥、咽红肿等症状,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此外,部分患儿软腭充血水肿,并出现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
(2)出疹期:患儿在发热24小时内开始发疹,其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分布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手压褪色,有瘙痒感。同时,患儿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出现“口周苍白圈”、草莓舌等情况,其中患儿在2~3天后白苔脱落,会出现杨梅舌。此外,在患儿的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也就是临床上常见的帕氏线。
(3)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此外,患儿的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不留色素沉着。
儿童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猩红热的治愈率较高,但由于猩红热传播速度快,家长的防控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从而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那么,预防猩红热的方式有哪些呢?具体内容如下:
(1)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并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防止因受凉或过热导致抵抗力下降。
(2)孩子的日常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稀饭、面条、新鲜蔬菜、炖煮的瘦肉等;同时,每天让儿童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时补充维生素,从而提高儿童的身体免疫力。
(3)家长应根据儿童的运动喜好,引导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打网球等,从而增强儿童体质,降低致病菌感染风险。此外,儿童在开展各种运动时要把握运动强度和量,注意不要过度劳累,从而避免引起不适。
(4)儿童需要养成勤洗手、勤漱口的好习惯,尤其是在外出回家、饭前便后,从而降低病菌入口风险。
(5)孩子在春冬季,尤其是季节交换期间,应减少前往人口密集场所,同时,在外出时佩戴好口罩,以降低与病原体接触的风险。
(6)家长需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及时更新室内空气,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菌浓度,从而降低儿童的感染风险。
总之,由于猩红热的传染性极强,该病的日常防护尤为重要,因此,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该病的日常防护,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以降低孩子感染猩红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