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坤蓉  单位:九寨沟县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631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和血管,足部因血运差更易受影响,易引发糖尿病足,甚至截肢或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需重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生活习惯的科学管理。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介绍“五大黄金法则”,助力糖友科学控糖,远离并发症。

一、饮食管理:控制血糖,科学搭配

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需遵循“低GI、高纤维、少食多餐”的原则。

1.优选低GI食物:主食选择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等全谷物,搭配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避免白粥、糕点等高升糖食物。

2.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和活动量调整食量。肥胖者需减重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消瘦者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热量摄入。

3.定时定量:规律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可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小餐,有助于平稳血糖。

4.调整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质,再吃主食,可延缓糖分吸收,减少血糖波动。

5.科学加餐:血糖稳定时,两餐间可补充1个小苹果或10颗坚果,避免低血糖。

二、运动管理: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规律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药”,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1.选择合适方式:以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搭配哑铃等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2.把握运动时机:餐后1-2小时运动最佳,避免空腹引发低血糖。

3.做好安全防护:运动前热身,携带糖果防低血糖,穿舒适鞋袜避免足部损伤。

4.控制运动强度:运动时应能正常交谈而不气喘吁吁,若感到非常疲劳或呼吸急促,应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5.运动前后准备: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可预防运动损伤。同时,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三、血糖监测:科学记录,及时调整

血糖监测是调整方案的关键,需根据病情灵活调整:

1.监测频率:病情不稳定时每日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稳定后每周选2-3天监测。

2.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1次,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3.记录与分析:同步记录饮食、运动与血糖值,供医生优化治疗方案。

四、用药管理:控糖的“保障线”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按时服药: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或注射,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2.了解药物作用和副作用: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例如,磺脲类降糖药可能导致低血糖,患者需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和急救措施。

3.妥善存放药物:药物应妥善保存,避免受潮、受热或过期。胰岛素需冷藏保存,使用时注意检查有效期和外观是否正常。

4.警惕用药误区:勿擅自停药或轻信“偏方”,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辅助使用。

五、足部保护:预防感染,保护双足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不良,足部易出现溃疡、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足部护理至关重要。

1.每日检查:观察足部有无红肿、水疱、破溃等异常,发现问题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2.保持足部清洁与修剪:用37℃以下温水和中性肥皂洗脚,擦干后保持脚趾间干燥;修剪指甲时平剪,避免剪伤皮肤。

生活习惯管理

1.戒烟限酒:吸烟加重血管病变,需严格戒烟;饮酒需限量,减少对肝脏与血管的损害。

2.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血糖稳定。

3. 心态调节: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焦虑影响血糖。

结语

糖尿病管理需饮食、运动、监测、用药、足部护理“五管齐下”,辅以健康生活方式。控糖是长期过程,需将家人支持、医生指导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科学干预下糖友可有效控制病情,享受高质量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