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麻醉则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护航者”,而麻醉过程中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与术后恢复。本文将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三大阶段,详细解析麻醉护理的注意事项,助您从容应对手术挑战。
一、麻醉前护理:细节决定安全
麻醉前的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的基石,需从身体、心理、生活等多方面做好准备。
1.全面评估与告知
麻醉医生会通过问诊、体检和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需如实告知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过敏史、药物史等),尤其是近期是否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镇静剂或中草药,这些可能影响麻醉方案或增加出血风险。
2.禁食禁水:严格遵守“空胃原则”
麻醉中若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肺,可能引发窒息或肺炎(即“误吸性肺炎”)。因此,患者需严格遵循禁食禁水时间:清饮料(如水、糖水、无渣果汁),术前2小时禁饮;母乳,术前4小时禁食;轻食(如牛奶、淀粉类食物),术前6小时禁食;油腻食物或肉类,术前8小时禁食。
若因特殊情况(如急诊手术)无法满足禁食要求,医生会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患者切勿隐瞒进食史。
3.调整基础疾病
高血压:术前需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如收缩压<160mmHg),但无需刻意停药,具体需遵医嘱。
糖尿病:手术当日暂停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可减量),术中通过静脉补液调节血糖。
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需提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减少麻醉风险。
心理调适与睡眠管理
焦虑可能加重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若失眠严重,可告知医生,必要时短期使用助眠药物,但需避免自行服药。
4.个人卫生与物品准备
术前一日洗澡更衣,修剪指甲(避免藏污纳垢),摘除首饰、假牙、隐形眼镜等。女性患者避免化妆,以便术中观察面色变化。
二、麻醉中护理:专业配合,守护生命体征
麻醉过程中,患者虽处于“无意识”状态,但护理团队需全程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安全。
1.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心电图、血压计、血氧饱和度仪等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若出现异常(如血压骤降、心率失常),麻醉医生会立即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干预措施。
2.体位管理:根据手术部位调整患者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同时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受压损伤。全身麻醉患者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插入气管导管辅助呼吸。
3.体温保护:手术室温度较低,加之麻醉药物可能抑制体温调节功能,患者易出现低体温(<36℃)。低体温会增加感染风险、延缓药物代谢。护理团队会通过加温毯、输液加温器等设备维持患者体温。
4.液体与药物管理:根据手术时长和失血量,通过静脉补液维持血容量。麻醉药物需精确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三、麻醉后护理:科学复苏,预防并发症
麻醉苏醒期是并发症高发阶段,需密切观察与护理。
1.苏醒室观察:术后患者会被送入麻醉恢复室(PACU),待意识清醒、呼吸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返回病房。家属需耐心等待,切勿急于探视。
2.呼吸道管理:全麻苏醒期可能出现喉痉挛、呼吸抑制或痰液堵塞。护理人员会通过吸痰、拍背等方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氧气吸入。
3.疼痛与恶心呕吐管理
疼痛:术后疼痛是常见现象,可通过镇痛泵、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缓解。若疼痛剧烈,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强忍。
恶心呕吐:与麻醉药物、手术类型(如腹腔镜、耳鼻喉手术)或个体差异有关。可遵医嘱使用止吐药,同时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4.体位与活动指导
去枕平卧:全麻术后需去枕平卧6小时,防止头痛(因脑脊液外渗)。
早期活动: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全麻患者需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5.饮食与排尿
饮食:术后需从流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排尿:麻醉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导致尿潴留。若术后6-8小时仍未排尿,可尝试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诱导排尿,必要时需导尿。
四、家属配合:做患者的“坚强后盾”
1.术前沟通:了解手术与麻醉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时仔细阅读条款,有疑问及时提出。
2.术后陪伴:患者苏醒后可能因疼痛、焦虑或环境陌生而情绪低落,家属需给予安慰与鼓励。
3.观察异常: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伤口渗血等,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