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佳莉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354

超市货架上的“养生零食”越来越火:阿胶枣、薄荷糖、山楂片被标榜为“天然保健品”,枸杞蜜饯、茯苓饼干成为办公室必备,甚至火锅店也推出“人参鸡汤锅底”。这些带着中药标签的零食,常被消费者当作日常保健的捷径——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补身体”。但中药零食真能随便吃吗?“药食同源”的背后有哪些科学依据?哪些人群需要警惕其中的风险?本文将为您揭开中药零食的安全密码。

药食同源:既是食物又是药材的双面性

中药零食的核心在于“药食同源”理论——某些物质既是日常食物,又具备药用价值。这一概念源自《黄帝内经太素》中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现代研究证实,许多食物确实含有活性成分:红枣富含环磷酸腺苷(cAMP)可调节免疫,生姜中的姜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莲子所含的莲心碱具有镇静作用。

但“药食同源”不等于“安全无副作用”。药物与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剂量与目的:食物通过长期适量摄入维持生理平衡,药物则以治疗为目的精准干预。当中药成分被加工成零食时,虽然剂量通常低于药用标准,但长期大量食用仍可能打破身体平衡。例如,薄荷虽能缓解咽喉不适,但过量摄入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山楂可消食化积,但胃酸过多者空腹食用可能加重反酸。

常见中药零食的利与弊:科学看待功效与风险

红枣夹核桃:红枣补中益气、核桃补肾健脑,看似是“黄金组合”。但红枣含糖量高达80%,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核桃脂肪含量超过60%,肥胖或高血脂人群每日不宜超过2个。建议选择未添加蔗糖的原味产品,每日1-2颗为宜。

蜂蜜柚子茶:蜂蜜润肠通便、柚子富含维生素C,但市售产品往往添加大量糖分和防腐剂。真正具有药用价值的柚子皮苷(化痰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易流失,保健效果大打折扣。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警惕蜂蜜中的果糖可能升高血尿酸水平。

山楂糕:山楂所含的有机酸能促进胃蛋白酶分泌,帮助消化肉类积滞。但胃溃疡患者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黏膜损伤;儿童牙齿发育期频繁食用易导致龋齿。建议饭后少量食用,每次不超过30克。

阿胶枣:阿胶补血滋阴的功效广为人知,但市售阿胶枣中阿胶含量通常不足5%,更多是红枣和糖的混合物。真正需要补血的人群(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应选择正规药品级阿胶制剂,而非依赖零食补充。

茯苓饼: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是药食同源的经典药材。但市售茯苓饼常添加糯米粉和油脂,升糖指数较高。糖尿病患者可选择无糖茯苓粉冲调饮用,更利于控制血糖。

菊花枸杞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但菊花性微寒,脾胃虚寒者长期饮用可能引发腹泻;枸杞含糖量约20%,糖尿病患者需咨询医生后饮用。建议每日枸杞用量不超过20克,菊花以5-10克为宜。

科学食用中药零食的三大原则

若想通过中药零食获得保健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零食”本质:中药零食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贫血患者不能靠吃阿胶枣纠正血红蛋白不足,失眠人群不能用酸枣仁糕代替安眠药。当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时,应及时就医而非依赖零食调理。

控制摄入量与频率:将中药零食纳入每日饮食计划,而非随时随地食用。例如,茯苓饼可作为早餐的一部分,而非下午茶加餐;薄荷糖每日不超过3颗,避免过量摄入薄荷醇。

关注个体差异:同一款零食可能适合甲却不适合乙。例如,同样是薏米红豆粥,湿气重者食用可祛湿,阴虚火旺者食用却可能加重口干。建议咨询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如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选择合适品种。

结语

中药零食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形式,确实能为健康带来一定益处,但其本质仍是“食品”而非“药品”。科学的态度应是:了解成分特性,控制食用剂量,根据体质需求合理选择。记住“三不原则”:不迷信“养生”标签,不替代正规治疗,不忽视个体差异。当您下次拿起一包红枣枸杞茶时,不妨多问一句:“我真的需要它吗?”唯有理性看待中药零食的价值,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助力而非负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