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危及母婴生命,或导致胎死宫内及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万名孕产妇死于子痫前期及其并发症,因此,做好子痫前期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对保障母婴健康意义重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子痫前期的预测方法和预防要点。
一、子痫前期的预测方法
(一)病史与临床指标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孕妇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既往史,家族中是否有子痫前期病史等。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孕妇,罹患子痫前期的风险明显更高。同时,密切监测孕妇的各项临床指标,如血压、体重、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尿蛋白等。从妊娠早期开始,每次产检都需要测量血压,若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且在休息后不能恢复正常,就要引起重视。体重异常增加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如果孕妇体重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kg,可能预示着子痫前期的发生。此外,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检测尿蛋白含量,尿蛋白阳性需考虑妊娠期高血压,而尿蛋白(定性≥+,或定量≥0.3g/24h)也是子痫前期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二)生物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一些生物标志物在子痫前期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胎盘生长因子(PlGF)是一种由胎盘滋养细胞分泌的蛋白,在子痫前期患者体内,其水平会明显下降。在妊娠早期和中期检测PlGF水平,结合孕妇的临床指标,可以预测子痫前期发生的风险。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也是常用的预测指标,sFlt-1水平升高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密切相关。sFlt-1/PlGF比值能更准确地预测子痫前期,当该比值<38时,提示孕妇在未来4周内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低;若比值≥38,则需要密切监测,警惕子痫前期的发生。
(三)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辅助子痫前期的预测。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动脉血流,若发现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增加,出现舒张早期切迹,提示胎盘血管发育异常,可能存在子痫前期风险。同时,超声还能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胎儿生长受限、羊水过少等,这些都可能与子痫前期相关,为预测提供参考。
二、子痫前期的预防要点
(一)合理饮食与营养补充
孕妇在孕期要保持均衡饮食,减少盐的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以减轻水钠潴留,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胎儿生长发育。此外,补充钙剂也是预防子痫前期的重要措施。从妊娠13周开始,每天补充钙剂1-1.5g,可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低钙饮食、维生素D缺乏、肥胖等,更应重视钙剂的补充。
(二)适度运动与体重管理
适度的运动对孕妇健康有益,可选择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增长,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同时,要合理控制体重,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制定孕期体重增长目标。正常体重(BMI 18.5-23.9)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宜控制在11.5-16kg;低体重(BMI<18.5)的孕妇,体重增长可适当放宽至12.5-18kg;超重(BMI 24-27.9)的孕妇,体重增长宜控制在7-11.5kg;肥胖(BMI≥28)的孕妇,体重增长宜控制在5-9kg。
(三)药物预防
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慢性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多胎妊娠等,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妊娠早期(妊娠12-16周)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胎盘血液循环,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一般推荐剂量为每天75-100mg,持续服用至妊娠36周左右。此外,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孕妇,补充维生素D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虽然危险,但通过科学的预测方法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其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健康,故而,定期产前检查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