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长豪  单位: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31
2076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运动锻炼、上下楼梯,还是不慎踩空,一次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导致扭伤。这类软组织损伤虽然不如骨折严重,但若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肿胀、疼痛甚至留下后遗症。掌握一些科学、简便的扭伤应急处理方法,不仅能减轻症状,还能为后续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将介绍常见扭伤的识别要点与家庭处理原则,帮助大众在关键时刻自救互助,远离二次伤害。

如何识别常见扭伤类型与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扭伤多发于关节部位,尤其是脚踝、手腕、膝关节等活动频繁、受力突发的区域。通常,扭伤是由于关节周围的韧带在突发外力作用下拉伸甚至部分撕裂所致。根据伤势程度,扭伤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扭伤仅表现为局部酸痛与轻微肿胀,关节活动基本正常;中度扭伤则伴有明显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重度扭伤可能出现剧烈疼痛、明显肿胀与变形,甚至无法负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识别扭伤,首先要关注是否有“扭一下”这一明显的外力触发事件,例如崴脚、摔倒、搬重物时手腕受力等,其次是观察症状表现。肿胀是最早期、最明显的表现,通常在受伤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并逐渐扩大。同时,患处常伴有压痛和活动受限,轻轻触摸或试图活动都会引发不适。部分扭伤还会出现皮肤发红、淤青甚至发热的现象,这些都是软组织损伤后的炎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疼痛持续加重、关节出现异常活动或畸形,可能不仅是扭伤,还伴有骨折或脱位,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确诊。

不同部位的扭伤具有一定特征。踝关节扭伤常因运动时落地不稳或穿高跟鞋扭脚引起,多见于足外侧肿胀和疼痛;手腕扭伤常在跌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所致,表现为腕部疼痛及握物困难;而膝关节扭伤则多发生在剧烈运动、爬山或上下楼时,出现膝部肿胀、屈伸受限等情况。了解这些识别要点,不仅有助于及时判断扭伤的严重程度,也为后续正确处理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因延误或处理不当造成二次损伤或慢性劳损。

扭伤后的科学应急处理方法

当发生扭伤时,第一时间的处理对恢复至关重要。科学界广泛推崇“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首先,受伤部位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负重或重复扭动,以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休息能减少软组织张力,防止局部出血扩散。随后应尽快进行冰敷,在受伤后的24至48小时内,每次冰敷15至20分钟,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冰敷可有效收缩血管、减缓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肿胀与疼痛,但需注意避免直接将冰块贴于皮肤,应使用毛巾包裹冰袋,以防冻伤。

加压处理是RICE中的第三步,适度使用弹性绷带或压缩护具包扎患处,有助于控制肿胀范围并固定关节位置。包扎时应保持紧密但不过度压迫,若出现手指或脚趾发紫、发麻等情况,应立即松开绷带。此外,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是非常关键的手段,能够促进静脉回流,减少组织液积聚,从而抑制肿胀进展。抬高时可在患肢下方垫放枕头或毛巾,维持舒适的仰卧姿势休息。通过这四个步骤的组合应用,大多数轻中度扭伤在短时间内即可缓解症状,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

然而,实际生活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有些人误以为热敷比冰敷更有效,实则在急性期热敷反而会加剧出血和肿胀;也有些人忽视初期休息,扭伤后继续运动或行走,导致韧带损伤加剧;还有人自行推拿、按摩患处,虽出于“活血化瘀”的想法,但在未明确伤情前,这类操作反而可能引起二次伤害。科学处理应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一旦扭伤超过48小时仍肿胀严重、出现关节不稳或持续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骨折、脱位或严重韧带撕裂的可能。

结语

扭伤虽属常见小伤,但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碍。掌握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如RICE原则,不仅有助于缓解不适,还能有效预防二次损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确识别扭伤症状,避免盲目热敷、按摩等误区。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科学处理、合理护理,是保障关节健康、促进快速康复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