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女性生育的奇妙旅程中,新生命的到来无疑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然而,伴随这份喜悦而来的,有时也会有一些身体上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产后漏尿。对于许多新妈妈而言,这或许是一个陌生而又令人尴尬的话题。但请放心,产后漏尿并非个例,而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生理现象,且有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产后漏尿:新妈妈的难言之隐
产后漏尿,顾名思义,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尿液不自主流出的情况。它通常发生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进行重体力劳动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这种情况可能会让新妈妈们感到尴尬和不安,但实际上,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所导致的暂时性功能失调。
新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表现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这一问题:在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进行重体力劳动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频、尿急,有时伴有尿痛;感到盆底区域有下坠感或不适感;严重时,即使不进行增加腹压的动作,也可能出现漏尿。
二、原因探析:为何产后会漏尿
产后漏尿的主要原因在于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对盆底肌肉和韧带的压迫逐渐增强。分娩可能造成盆底肌肌纤维断裂及支配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因此,产后它们往往需要时间来恢复弹性和功能。然而,并非所有女性的盆底肌肉都能完全恢复到孕前状态,这就导致了产后漏尿的发生。
此外,尿路感染、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尿路结石等也可能导致产后漏尿。尿路感染时,细菌可能侵入尿道和膀胱,引起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漏尿。阴道前后壁膨出则是由于盆底肌肉松弛,使得阴道前壁或后壁向下突出,进而影响到尿道的正常功能。尿路结石则可能刺激尿道黏膜,引起损伤和漏尿。
三、治疗方法:多种选择,因人而异
1.盆底肌功能训练。这是治疗产后漏尿的首选方法。通过自主的盆底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首选凯格尔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张力和耐力,从而改善漏尿症状。训练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腹部用力,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每次保持5~10秒),模拟中断排尿动作。研究表明,规范凯格尔运动3个月后,70%患者漏尿频率减少≥50%。
2.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习惯。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推迟排尿时间等方法,可以增加膀胱的容量和收缩力,从而改善漏尿症状。训练过程中应保持耐心和坚持,避免急于求成。
3.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盆底肌功能训练相结合使用。
4.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这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和修复的治疗方法。治疗时,医生会在患者的盆底区域放置电极片,通过专业设备输出微弱的电流刺激肌肉。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5.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尿道悬吊术和阴道前壁修补术。手术通过修复或重建盆底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来改善漏尿症状。然而,手术并非首选治疗方法,因为手术风险较高且恢复时间较长。
四、预防措施:从孕期开始,守护盆底健康
1.坚持孕期锻炼。在孕期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和耐力。
2.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和营养不良对盆底肌肉造成额外负担。孕期BMI建议控制在18.5~24.9,超重BMI≥25者盆底肌损伤风险增加2倍。
3.正确用力。在分娩过程中听从医生的指导,正确用力以避免盆底肌肉过度损伤。
4.产后康复。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和康复体操有助于加快盆底肌肉的恢复。
5.避免重体力劳动。产后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或进行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对盆底肌肉的压迫。
6.保持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和清洁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产后漏尿虽然令人尴尬和不安,但它并非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积极的预防措施,新妈妈们完全可以战胜这一挑战并恢复盆底健康。重要的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问题。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中医医院)
邓丽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