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有6%的人口患有胆结石。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约为10%。60-69岁的人群中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为8.3%,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1.2%。女性胆结石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4倍。有的胆囊结石会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需要采取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有的胆囊结石并没有痛感,这就导致很多人出现了“我患有胆囊结石,但并不痛苦,所以到底要不要切除呢?”等困惑。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科普,带领大家全面地了解胆囊结石。
1、什么是胆囊结石
常见的胆囊结石有胆固醇类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其中,胆固醇类结石形成的基础是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8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于此类,X线检查多不显影。胆色素类结石分为胆色素钙结石和黑色素石,前者主要发生在肝内外各级胆管,其质软易碎呈棕色或褐色,故又称褐色石;后者几乎均发生在胆囊内,质较硬,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肝硬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
2、为何有的胆囊结石不痛
胆囊结石病人普遍存在胆绞痛,即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以及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生的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一阵阵的痛,或者持续的痛中间有一阵阵的加剧。有时候会放射到右侧肩膀和背部。有些人还会有恶心、呕吐。首次胆绞痛出现后。除此之外,多数病人也存在上腹隐痛,即在进食过多、吃肥腻食物、工作紧张或者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者右上腹部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等,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病”。
但有一类胆囊结石病人没有胆绞痛和上腹隐痛问题,使其他病人羡慕不已。为何有的胆囊结石不痛呢?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胆囊结石若没有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胆汁能正常排泄,胆囊内压力无明显升高;二是,结石较小,未能引起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进而对胆囊黏膜刺激轻微。同时较小的结石在胆囊内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不会持续刺激胆囊壁神经末梢,所以不会产生疼痛;三是,结石表面光滑,对所接触部位的胆囊黏膜刺激较小;四是,结石位于胆囊底部等位置,在胆囊内的来回移动幅度小;五是,胆囊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均已出现明显异常时,胆囊收缩功能的弱化或丧失,很少会再诱发胆囊梗阻痉挛效应而出现胆绞痛症状;六是,痛觉不敏感,有些人痛觉阈值较高,即使胆囊壁受到结石造成的刺激,也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疼痛;七是,对胆囊结石症状认识不准确,可能将胆绞痛误认为是胃病。
3、不痛的胆囊结石要不要切
既然胆囊结石不痛,“我”是不是就不用采取手术治疗,让其留在胆囊中即可?这是大部分病人常提出的问题。对此,答案是:不建议!因为胆囊结石不痛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危害,反而会引起以下严重病症: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在形成之后,会不断地对胆囊内壁进行摩擦、刺激。久而久之,胆囊黏膜就会出现破损而形成慢性炎症感染,在这种反复感染中,胆囊壁会逐渐产生炎症增生、纤维化,最终导致胆囊萎缩,使胆囊功能受损直至完全丧失。
胆道系统梗阻。一旦结石随着胆汁的流动而移动,随时有可能出现梗阻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的情况,诱发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造成胆囊壁坏死、胆囊化脓穿孔等,甚至是胆汁性腹膜炎,引发中毒性休克症状,危及生命安全。
胆总管结石。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如果堵塞则会引起腹痛、高热、黄疸等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症状。这样一来,不仅病情加重、处理难度加大,情况严重者还可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肝脏衰竭等致命并发症。
胆囊癌。胆囊结石病史时间越长,结石体积越大、数量越多,其诱发胆囊癌变的风险也会越大。
基于此,尽早取出胆囊结石这个“定时炸弹”至关重要,故不痛的胆囊结石要根据实际病情,尽早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