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岁的李阿姨,反复发热、乏力1月,伴神志不清1周由当地医院转至上级医院治疗,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经上级医院的医生详细追问病史后,最终确诊为布鲁氏脑膜炎。原来,1月前,老伴买了个羊头,在清洗、处理羊头时,李阿姨在旁边围观被感染。经治疗后,李阿姨神志转清,好转出院。然而,李阿姨的儿子仍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父亲没事,母亲没有接触到羊头怎么反而感染了呢?
全球每年可能发生至少160万~210万新发人布鲁氏菌病病例,我国的发病人数也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北方牧区高发,如内蒙古、新疆地区,但近年因“生奶热”“现宰羊肉”导致城市人群感染率上升。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及如何预防。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乙类传染病,由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细菌性疾病。它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共有12个种,每个种又有多个分型,但并不是每个种都会导致人类感染,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狗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类感染,我国以羊种最为易感。
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羊、牛、猪等),人接触染病后的牲畜或其污染物而被感染。人感染布鲁氏菌后常有1~4周的潜伏期,平均为2周,然后出现寒战、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而布病患者也因长期乏力、关节疼痛、劳动能力下降,为缓解疼痛被迫卧床休息,整天懒洋洋的,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北方地区给他/她们取了一个外号——“懒汉病”,也俗称“蔫巴病”。
布病不仅会在徒手接生羊羔、喝现挤生奶、吃未熟牛羊肉、处理动物胎盘的过程中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及消化道传播,还可经病菌污染的环境中的气溶胶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且布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职业性特征,每年4~7月的发病人数高于其他月份,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屠宰工感染率也比一般人群高。
布病是个“多面杀手”
你若以为布病就以上这么些症状,那就太小瞧它了,它可是“多面杀手”,既可损害骨关节(脊柱、大关节)、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还可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导致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引发不孕不育或流产。
它甚至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剧烈头痛、颈项强直、意识模糊等症状,易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混淆,难以鉴别。
别让“多面杀手”漏网
布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漏诊,因此,我们要抓关键信息。所谓信息千万条,“流行病学史”第一条,再加上“发热(波状热)、关节痛(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及盗汗(夜间湿透床单)等典型三联征”这一条,可让患者少走弯路。但要想不漏网,还需在这些关键信息上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血/骨髓培养出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查有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阳性〕和确证试验(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布鲁菌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1:400++及以上)。
确诊后,我们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谨防复发。病程在3个月以内为急性期,3~6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6个月为慢性期。坚持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急性患者抗生素治疗至少6周,慢性患者常需4~6个月,甚至更久。合并脊柱炎及关节炎的患者还需注意卧床休息,减轻脊柱及大关节的承重负荷;高热时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补充,进食高热量、高B族维生素等易消化食物。该病有复发风险,复发后治疗难度倍增,因此,切记不要自行停药,否则无异于给自己埋下一个“定时炸弹”。
怎么做才能预防“布病”
遵循以下做法,切断传播链的三大防线,可使布病远离我们。
饮食安全:购买牛肉、羊肉及奶制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产品经过检疫;牛羊肉及奶制品食用时充分煮熟,注意火锅涮肉变色≠熟透;不喝生水及“现挤羊奶”;处理牛羊肉及其产品时,应佩戴橡胶手套、口罩及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旁边围观者建议保持1~2米距离,抵抗力差者应佩戴口罩。
职业防护:接羔时穿戴橡胶手套、口罩、护目镜及胶鞋,做好个人防护,牛羊流产物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工作服单独清洗,接触后及时用碘伏消毒。
宠物管理:宠物犬接触牛羊后可能携带病菌,需定期检疫。
击破布病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只有牧民才会得布病。真相:城市病例因烧烤、火锅、生腌、宠物接触增多而有上升趋势。
误区二:症状消失=痊愈。真相:慢性感染可能潜伏数年,此外,还有一种隐性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史,符合确诊病例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标准,但无临床表现,抵抗力下降时可能导致机会性发病,需定期监测血清学指标与随访。
误区三:动物疫苗能完全阻断传播。真相:畜群接种减毒疫苗后保护时间约为1年,且不同的疫苗针对的动物不同,需分畜种接种,如Rev-1疫苗对牛无效。
看到这里,李阿姨儿子的疑惑终于解开——医生检查确认其父是隐性感染者。布病虽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但尚未发现人传人的情况。总之,只要大家主动做好防护,高危职业者每年进行体检筛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报告病史,就能有效防治“懒汉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