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新凤  单位:盐源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2944

病理报告被称为 “疾病的判决书”,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但对普通人来说,满纸专业术语和符号就像 “天书”。其实,只要掌握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就能看懂这份报告。下面就带你一步步拆解病理结果,让你明白报告里的每一项都在说什么。

先看懂病理报告的“基本款”

确认“身份信息”,别张冠李戴。报告最上方一般会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或门诊号,还有送检标本的来源,比如 “左乳肿块”“胃黏膜组织” 等。这些信息要仔细核对,确保是自己的报告,避免因为标本弄错导致误诊。尤其是同时送了多个标本的情况,每个标本的结果要对应清楚。

关注 “送检目的”,知道报告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基础信息后面,会有 “送检目的” 这一项,比如 “明确肿块性质”“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等。这能让你知道医生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以及这份报告主要是为了回答什么问题。比如送检目的是 “排查肺癌”,那报告里关于肺部组织的描述就需要重点关注。

看懂“标本状态”,了解标本质量。这部分会描述标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比如 “灰红色组织一块,大小 0.5cm×0.3cm×0.2cm”。这些描述能反映标本的质量,标本完整、大小合适,检查结果就更准确。如果标本很小或破碎,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可能会建议再次取样。

抓住报告的“核心内容”——病变性质

区分“良性”和“恶性”,这是最关键的判断。“良性”和“恶性”是描述病变性质的两个重要词。良性病变意味着组织细胞虽然出现了异常,但不会扩散,对周围组织的破坏小,治疗后一般恢复较好,比如 “乳腺纤维瘤”“脂肪瘤”等。恶性病变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到其他部位,比如 “胃癌”“肺癌”等。

看懂“炎症”相关描述,别把炎症当癌症。报告里如果出现“慢性炎症”“急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等词,说明组织存在炎症反应。炎症是身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不是癌症。比如“慢性胃炎”就是胃黏膜发生了慢性炎症,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通常能得到控制。

注意“交界性”病变,它是良性和恶性之间的“灰色地带”。有些病变会被描述为 “交界性”,意思是它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有恶变的可能,但还没到恶性的程度。比如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虽然不是癌症,但需要密切观察,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防止它进一步发展成恶性肿瘤。

解读报告里的“数字和符号”,它们藏着重要信息

理解“大小和数量”,知道病变的范围。报告中会用数字描述病变的大小,比如“肿瘤大小2cm×1.5cm×1cm”,数字越大说明病变范围越广。还有病变的数量,比如“发现3枚淋巴结,其中1枚见癌转移”,这能让我们知道癌细胞是否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

看懂“分级和分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肿瘤的分级通常用G1、G2、G3表示,G1表示肿瘤细胞分化好,恶性程度低;G3表示分化差,恶性程度高。分期则常用TNM分期,T代表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比如“T2N1M0”,说明肿瘤较大,有附近淋巴结转移,但没有远处转移。

明白“免疫组化指标”,它影响治疗方案。免疫组化指标是一些字母组合,比如ER、PR、HER-2等,后面通常跟着“+”“-”或者具体数值。这些指标能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采用内分泌治疗。

结语

病理报告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只要按照上面的方法一步步拆解,普通人也能看懂其中的关键信息。先确认基础信息,再抓住病变性质,理解数字和符号的含义,最后知道该如何应对,就能让这份 “疾病判决书” 不再神秘。不过要注意,病理报告的解读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拿到报告后一定要及时和医生沟通,让医生给出专业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