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病毒性肝炎的大家族中,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曾一度因隐匿性强、知晓率低而被人们忽视。不少人误以为丙肝如同“洪水猛兽”,一旦感染便无药可医,只能默默承受疾病折磨。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今的丙肝早已进入“可治愈时代”,但前提是要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与人们熟知的乙肝不同,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此外,针刺、纹身、穿耳洞等过程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也存在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同样可能导致丙肝感染,只是相对血液传播比例较低。
丙肝之所以可怕,在于它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表现,很容易被当作普通的身体疲劳而忽略。正因如此,许多患者直到病情发展到肝硬化、肝癌阶段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数据显示,若不进行治疗,约55%~85%的丙肝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又有10%~30%的慢性患者在20~30年后进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幸运的是,医学的进步让丙肝治疗迎来了曙光。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丙肝的治疗格局。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能够高效清除体内病毒,治愈率高达95%以上,且治疗周期短,一般仅需8~12周。更令人欣喜的是,与以往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相比,DAA药物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性良好,大大提升了治疗体验。
既然丙肝可治愈,那么早筛早治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高危人群,如曾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有过未经严格消毒的纹身或内镜检查史、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丙肝感染者的性伴侣及所生子女等,应主动进行丙肝抗体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前者用于筛查是否感染过丙肝病毒,后者则能判断体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普通人群也建议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丙肝筛查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感染。
一旦确诊丙肝,无需恐慌,应尽快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疾病康复,如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丙肝并非不可战胜的“绝症”,只要我们提高对丙肝的认识,重视早筛早治,积极配合规范治疗,就能够彻底清除病毒,重获肝脏健康。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了解丙肝相关知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治愈丙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