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时,看到胆红素升高的箭头,就让自己陷入“肝功能受损”的焦虑。其实未必,在医学世界里有一类特殊的高胆红素血症,肝脏本身健康无恙,真正的“幕后推手”是先天基因缺陷。这些因基因变异引发的胆红素代谢异常,不仅不会损伤肝功,反而可能伴随患者终生而无明显症状,堪称人体内的“沉默信号”。
胆红素的来源:1.红细胞衰老破坏,人体每天约1%的红细胞相当于6-8g血红蛋白在脾脏、肝脏和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分解;2.无效红细胞生成,造血过程中,骨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在未成为成熟红细胞之前有少量分解而生成胆红素;3.小部分胆红素来自组织(特别是肝细胞)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血红素辅基的分解生成。
肝脏的生物转化: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液流至肝脏,被肝细胞膜表面的转运蛋白主动摄取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微粒体中,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结合胆红素。具有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通过肝细胞毛细胆管膜的MRP2转运蛋白主动排入胆汁。
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被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变为未结合胆红素。然后再经肠道厌氧菌的还原作用还原成胆素原。胆素原在肠道下段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胆素,随粪便排出,为棕黄色,是粪便的主要色素。约10%-20%的胆素原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再经门静脉入肝。
正常情况下它在肝脏中经摄取、转化和排泄维持着动态平衡。当这个精密的代谢链条因基因缺失卡壳时,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蓄积,导致检测值升高。但与肝炎、溶血性贫血等肝脏疾病不同,这些因基因缺陷引发的胆红素异常,肝脏本身的合成、转化等核心功能并未受损,就像一座运转正常的工厂,只是某个特定环节的传送出现了小故障。与此相关的三大“基因病”为:
吉尔伯特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致病基因:UGT1A1基因;突变后果:肝细胞内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活性降低至正常的30%,导致未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受阻,从而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诱因:饥饿最明显,时间越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越多;症状: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轻微乏力、上腹不适。
杜宾-约翰逊综合征(Dubin-Johnson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致病基因:ABCC2基因;突变后果:MRP2蛋白功能缺失或表达障碍,导致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肝细胞内蓄积,肝脏特征性变黑;诱因:妊娠、酒精、口服避孕药加重;症状:多数无症状,少数轻度右上腹不适。
罗托综合征(Rotor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遗传性(常染色体隐性)高胆红素血症。致病基因:SLCO1B1、SLCO1B3基因;突变后果:编码OATP1B1、OATP1B3转运蛋白合成受阻,将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摄取入肝细胞的能力降低,并影响参与结合胆红素的细胞内储存能力,致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诱因:感染、手术、妊娠加重;症状:多数无症状,偶有轻微腹痛或乏力。
胆红素升高≠肝脏警报。当体检发现肝功能其他指标正常仅胆红素偏高时,与其盲目担忧,不妨考虑基因因素的“温柔提示”,揭开疾病的真实面纱,了解自身基因缺陷,科学认识基因特点,真正守护身心健康。医学的进步不断刷新我们对疾病的认知,让每一份异常指标都能找到精准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