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世卫组织再次宣布,猴痘疫情形势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近12.8万例病例,死亡283例。中国海关总署也发出紧急通知,以严防疫情入境。这一切都源于2025年年初,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发现一起由猴痘病毒Ib新变异株引发的聚集性疫情。在“猴痘”重返公众视野之际,人们对它的种种疑问也油然而生。
病毒本质与疾病特征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人兽共患病,与曾肆虐人类的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家族,但相较于能引起30%病死率的天花,猴痘的危害并不十分严重,病死率约为1%~10%。该病毒可分为两大分支:Ⅰ分支分为Ⅰa和Ⅰb型;Ⅱ分支分为Ⅱa和Ⅱb型。分支Ⅰ型危害较大,更易引发重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我国于2025年发现的新亚型Ib,属于该病毒的分支Ⅰ。
感染猴痘后,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疾病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0~5天)有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此为与天花最主要的区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持续性皮疹,皮疹由斑丘疹发展为水疱、脓疱,约10天后形成结痂,皮疹多发于面部及四肢(尤其是手掌和脚底),也可出现在口腔黏膜、生殖器或肛周。多数病人在2~4周恢复,但抵抗力差者、儿童及孕妇则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动物传人:接触携带病毒动物的血液和体液,或被其咬伤、抓伤。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皮疹及体液(如通过性行为传播),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
呼吸道传播:长时间近距离吸入患者飞沫,但效率较低,一般接触者极少因此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性行为是此病毒目前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且隐蔽性更强,其引起的病变常集中于生殖器区域,而非手部、胸部等易于发现的位置,因此更难早期识别。高危的四类人群主要是户外工作者、宠物店销售者、爱宠人士以及动物饲养者。其次,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也高于一般人群。
普通民众的真实风险
对于公众是否应该担心猴痘的问题,多位权威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普通民众感染风险很低。普通人外出活动、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概率很低,如果我们采取正确预防措施,是不会被感染的。
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方面:①该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感染者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病毒并非通过一般社交行为(如握手、共同进餐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传播。②目前我国所有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疫情已迅速得到控制,尚未引发社区传播。③该病毒致病力有限,且为自限性疾病,对健康成年人影响不大。
防控策略与科学应对
虽然公众风险较低,但防控措施不可松懈。
边境管控:来自疫区人员出现症状需主动申报,接受检测。
重点人群干预:在重点人群聚集场所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其减少高危行为。
疫苗研发突破:2025年1月,中国国药集团自主研发的猴痘疫苗启动I期临床试验,有望提供主动免疫保护。
公众防护简单易行的几大步骤:①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②避免接触来源不明的动物,尤其是猴类和啮齿类动物;③出国前了解当地疫情状况,避免与感染者或野生动物接触;④如发生高风险接触行为,应主动进行21天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皮疹、发烧等症状,须及时就医。
猴痘并非新型不明瘟疫,而是一种已知和可防的人兽共患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的传染风险远远低于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世卫组织提出,当前疫情防控的重点是特定人群与地区,普通公众无须恐慌,但需具备科学的认知和良好的卫生健康观念,随着我国实施“乙类传染病”管理、疫苗接种持续推进、精准化疫情防控体系的建立,我们完全有能力理性应对猴痘,其危害将得到有效控制。而公众健康的长城,也必将在科学与合作的基石上巍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