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引流管是通过在腹腔中放置一根引流管,将渗出液、脓液和血液等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腹部手术、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等疾病都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很多患者在手术出院后仍旧没有进行拔管处理,因此,院外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腹腔引流管在家怎么护理呢?本文将对腹腔引流管在家护理的关键步骤进行科普,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常规的护理措施,减少腹腔引流感染的情况。
一、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原因
第一,腹部手术。比如胃肠道手术、肝胆手术、妇科手术等,在手术结束后腹腔内会有渗出液、血液等堆积,通过放置腹腔引流管可以有效地将积液抽出来,降低感染概率,加快创面愈合。
第二,腹腔感染。临床中常见的腹腔感染主要有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地引流,减少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
第三,腹部出血。如果是外伤或手术损伤引起的,需要在腹腔内放置一根引流管,这样能更好地观察出血的状态,以便更好地了解活动性出血,同时也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二、引流液的观察及相关症状
第一,引流液的性质及数量。其性质及数量取决于病因。如果术后引流呈淡红色或淡黄色渗出物,数量会逐步减少;腹腔感染时会有脓血、恶臭和大量的脓液;腹腔出血时会有大量的带血液体,而且数量很多,如不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可能会增加出血量,影响预后。
第二,腹部疼痛及腹胀。若引流不畅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病人会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由于各种原因,疼痛的程度及性质也各不相同。
第三,发烧。当发生腹部感染时,病人常会出现发烧,体温可能会超过38℃。
第四,全身性症状。腹部感染或大出血后,病人会表现出乏力、食欲不振、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全身症状,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缓解症状。
三、腹腔引流管居家护理的关键步骤
在腹腔镜术后尽量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的姿势,可以方便后续的引流,同时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还要对引流管进行保护,防止破损,造成引流不畅,引起腹腔内积液。腹腔镜下的引流管有两种作用。
第一,对于炎性疾病,引流管的作用是引出腹腔内残留的渗液或脓液,以防止腹腔残留感染,甚至形成残余脓肿。此外,对于局部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有渗血、渗液或淋巴漏的情况,也需要及时引流出积血积液,防止因积液堆积而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肿。
第二,监测引流液。若引流液为脓性液体,则应将脓液送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引流通畅、每天引流量降至10-20 ml以内时,即可考虑拔管,拔管前需行B超检查,确认腹腔内无残留包裹性积液。若引流出血液,则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如果引流量大且伴有血红蛋白降低,说明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为避免失血性休克,应立即进行二次手术止血。
因此,居家护理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受压、扭曲、牵拉或脱出,并密切关注引流液的变化。护理过程中应预防感冒;洗澡时,需用防水敷料保护引流管周围的皮肤,避免沾水造成感染。不要搬运重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因牵拉导致导管脱落。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要时刻保证引流管通畅,避免其扭曲、折叠和受压。引流袋的位置应始终低于引流管在腹壁的出口,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感染。若出现引流不畅、导管脱出或引流液异常等情况,切勿自行处理,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护理,以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腹腔引流管是术后常用的一种预防感染、脓肿的重要措施。但若不重视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则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患者在居家期间,需预防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感染,避免剧烈活动,同时对每日的引流液量进行观察,并加强无菌操作,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