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 肖姝  单位: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10
3173

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行为异常、情绪波动、服药依从性等问题上,但实际上,误吸这一看似小小的生理问题,往往才是真正威胁他们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尤其是当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退化、认知障碍、动作不协调等情况时,一个小小的食物残渣、一口水,甚至一片药片,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进入气道,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导致窒息乃至死亡。

误吸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必须系统防控的高危行为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不仅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缓、语言功能减退,还常伴随吞咽反射迟钝、咽部协调能力减弱,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在进食、饮水甚至吞药时发生误吸的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患者不会主动表达“吞不下”“噎住了”等不适感,等到出现明显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日常护理中,我们常见一些不良诱因:例如家属在患者坐卧不稳的状态下匆忙喂食,护理员在多任务并行时未能密切观察患者吞咽过程,甚至有些患者自己偷偷进食没有被及时发现。这些都可能成为误吸事件的“导火索”。科学的应对方式,首先是评估先行。入院或入住初期,应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系统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设立“误吸风险标识”。其次是规范操作:进食时确保患者处于坐位或半卧位,喂食速度慢、量少、每口间隔充足。食物选择要尽量软、细、温,避免油炸、干硬、易碎或黏滞性高的食品。

误吸的危害不容低估,防与救需双管齐下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误吸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很多误吸并不如影视剧中那样表现为剧烈咳嗽或窒息,就像患者老李因表达能力差、反应迟缓,出现误吸后未能及时表达不适,等到出现发热、咳痰、呼吸困难等感染征象时,才被发现已经演变成吸入性肺炎,治疗起来就更加棘手了。从预防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措施是“守好入口”。首先,要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识别高风险人群。对于吞咽反射减弱的患者,应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并禁止其独自进餐;食物宜软、细、温,避免干硬、粘滞或多碎屑类食物,比如坚果、年糕等,尽量不提供。其次,进食过程中要控制速度,每口咀嚼充分后再下咽;服药时配合稀释剂或药泥减少阻塞风险。同时,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进食期间保持警觉,不离开患者,发现异常立即终止喂食。一旦发生误吸,应第一时间采取处理措施。轻度误吸时,患者可能会本能咳出异物,此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拍背协助咳出;若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应立即呼叫医护团队,启动急救程序,如海姆立克法或吸痰处理,必要时实施气道开放或输氧。

建立支持体系,打造安全进食环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持续上升。这类人群不仅面临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往往处于认知退化、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多重风险之中,误吸成为临床上亟需关注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降低误吸发生率,单靠某一次操作远远不够,而需要建立“全流程、多环节”的防控支持系统。首先是环境保障。医院或养老机构应设置适宜的进餐场所,避免患者边走边吃、卧位进食等不良习惯。餐具和饮食形态也需个性化调整,例如为吞咽困难者使用防呛碗、软食模具、稠化水等辅助工具。这些在专业护理中已有广泛应用。其次是制度建设。每一位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或入住时,应建立吞咽风险档案,定期评估功能状态,动态调整照护策略。护理工作中应落实“陪餐、慢餐、少餐、多餐”的原则,既满足营养需要,又确保进食安全。

结语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误吸问题,虽然看似只是一个进食中的“小插曲”,但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从风险评估、日常防范、应急处置到家属宣教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多维度的照护体系。正如老李这次虽因护理员及时处置而化险为夷,但更多的安全,来自于每一次进食时的陪伴,每一次护理前的评估,每一个细节背后的专业与责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