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斌  单位:广西胸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2
2996

呼吸是生命的本能,但鲜有人知,科学呼吸训练能成为肺部健康的“隐形护盾”。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3亿人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困扰,而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呼吸训练通过强化呼吸肌、改善肺功能,成为预防和辅助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错误的呼吸方式可能适得其反,如何科学训练?专家为你揭秘。

一、呼吸训练:肺部健康的“隐形护盾”

呼吸训练并非玄学,而是基于人体生理机制的科学干预。通过调整呼吸模式,可显著提升肺部功能。

增强呼吸肌力量

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是肺部运动的“发动机”。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呼吸肌萎缩,肺活量下降。例如,慢阻肺患者因呼吸肌无力,常出现“喘不动气”的症状。呼吸训练通过针对性锻炼,可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力和耐力,预防呼吸肌疲劳。

改善肺通气与换气

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方式,可增加肺泡通气量,促进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例如,腹式呼吸时,膈肌下降1厘米,肺活量可增加250-300毫升,相当于让60岁的人拥有30-40岁的肺功能。

辅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慢阻肺、哮喘等患者,呼吸训练可减轻呼吸困难,减少急性发作频率。例如,缩唇呼吸通过增加呼气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闭合,改善肺内气体滞留。

二、呼吸训练的三大科学方法

呼吸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原则,以下三种方法已被临床证实有效。

腹式呼吸:激活“第二心脏”

膈肌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肌,占呼吸肌功能的60%-80%。腹式呼吸通过强化膈肌运动,提升肺通气效率。

操作方法:平躺或坐位,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用鼻子吸气,腹部缓慢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收缩,嘴巴像吹蜡烛一样缓慢呼气。建议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

适用人群:健康人群、慢阻肺患者、术后康复者。

缩唇呼吸:给肺“减压”

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塌陷,改善肺内气体交换。

操作方法:用鼻子吸气,保持2-3秒;嘴巴撅起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倍。每天练习3-4次,每次5-10分钟。

适用人群:慢阻肺、哮喘、支气管扩张患者。

呼吸训练器:精准量化训练

呼吸训练器通过可视化指标(如小球上升高度),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力度和节奏。

操作方法:将训练器调至适合肺活量的档位,用嘴包紧吸气管,匀速吸气使小球达到目标位置,保持3-5秒后缓慢呼气。建议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

适用人群:术后康复者、肺功能损伤患者。

三、呼吸训练的常见误区与禁忌

呼吸训练虽好,但需避开以下“雷区”。

过度换气:警惕“呼吸性碱中毒”

过度追求深呼吸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发头晕、手麻等症状。例如,部分焦虑症患者因快速深呼吸,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建议训练时保持呼吸节奏平稳,避免急促呼吸。

姿势错误:影响训练效果

腹式呼吸时,若胸部运动过多,会削弱膈肌锻炼效果。建议训练时保持肩颈放松,避免耸肩、挺胸。

禁忌人群:需谨慎评估

急性心衰、严重气胸、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训练。例如,急性心衰患者过度用力吸气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四、呼吸训练的进阶应用:融入日常生活

呼吸训练无需刻意为之,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也能养肺。

呼吸与体位结合

伸展身体时吸气,弯曲身体时呼气。例如,瑜伽中的“猫牛式”动作,通过呼吸与脊柱的联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呼吸与运动结合

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时,采用“鼻吸口呼”方式,可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例如,冬季跑步时,用鼻子吸气可加温、湿润空气,降低支气管痉挛风险。

五、专家建议:呼吸训练需个性化定制

呼吸训练需根据年龄、体质、疾病状态量身定制。

健康人群:以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为主,每周3-5次,每次10-15分钟。

慢阻肺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缩唇呼吸、呼吸训练器训练,配合药物和氧疗。

结语

呼吸训练是肺部健康的“低成本、高回报”投资。通过科学训练,不仅能提升肺功能,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但需注意:呼吸训练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从今天开始,用正确的呼吸方式,为肺部注入活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