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全球范围内患者众多。我国成人房颤患病率约为2%,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升高,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不仅会让患者感到心慌、心悸、胸闷,严重时还会引发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对于房颤患者而言,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同样关键,尤其是饮食与运动方面的合理安排,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篇:为心脏“减负”,给健康“加分”
(一)严格限制水钠摄入
水钠摄入过多会加重心脏负担,易导致液体潴留、加重心脏负荷,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因此,房颤患者要减少高盐食物摄入,每日摄盐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像咸菜、腌肉、火腿、方便面等常见高盐食物应少吃或不吃。同时,要警惕如饼干、薯片、罐头食品等看似清淡却含大量隐形钠的加工食品。此外,除盐之外,水分摄入也需适当控制,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已出现水肿的患者,要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每日饮水量。
(二)追求营养均衡,低脂低糖饮食
均衡营养结构是维持健康的基石,对房颤患者尤为重要。饮食应遵循低脂、低糖原则,多摄入优质蛋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多摄入膳食纤维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能提供必要营养、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全谷物食品可提供持久能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
(三)适当补充钾元素
部分房颤患者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可能出现低钾血症,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此时适量补充含钾食物很重要,钾离子能维持心肌细胞电解质平衡、稳定膜电位,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发作。但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钾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高钾血症危害心脏。
(四)戒烟限酒,远离刺激性饮料
吸烟和饮酒是房颤重要诱因,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干扰心脏电生理活动,增加房颤发作频率与风险。因此,房颤患者要戒烟,严格限酒,最好戒酒。此外,要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浓茶、可乐等,因为咖啡因可能刺激心脏,引发心律不齐。一些药物,如止咳糖浆、部分感冒药中可能含咖啡因,服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药师,在其指导下使用。
二、运动篇:适度运动,为心脏“加油”
(一)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
1、低强度有氧运动:这类运动强度低、节奏平稳,适合房颤患者。步行是简单的选择,患者可每天步行30 - 60分钟,速度以舒适为宜,可在公园、小区道路等环境优美、平坦安全处进行。游泳也是不错的方式,要注意水温保持在28 - 32℃,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身体引发不适。骑固定自行车也能锻炼,在家或健身房都可进行,还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阻力和速度。
2、轻量抗阻训练: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房颤患者可尝试轻量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简单的力量练习,像坐姿划船、侧平举等动作,每组进行8-12次,组间休息时间不少于90秒。也可进行徒手深蹲,同样每组8-12次。这些训练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但要注意控制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二)特殊人群的运动调整
1.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期,应暂停运动,好好休息,让心脏得到充分恢复。待症状缓解后,可先从简单的日常活动,如洗碗、浇花等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再过渡到低强度的运动锻炼。
2.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受损,这类患者运动时要格外小心。可采用间歇训练法,即运动2分钟,休息1分钟,如此交替进行。运动方式首选坐姿踏车,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负担,同时达到锻炼目的。
3.术后康复期患者:以导管消融术为例,术后1周内,患者身体较为虚弱,仅适合在室内进行缓慢行走。2周后,需经医生全面评估身体恢复情况,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再根据医生建议逐步增加活动量。
房颤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科学的运动锻炼,能为心脏健康提供有力支持。但在实施饮食和运动计划前,务必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营养师、康复师,结合自身病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