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第一次因发热而突然出现抽搐,是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孩子眼睛上翻、四肢抽动,甚至短暂意识丧失,往往让家长惊慌失措。其实,这种情况在儿科并不少见,医学上称为“热性惊厥”。虽然表现吓人,但大多数热性惊厥是良性的,经过适当处理,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永久损害。关键在于家长要认识什么是热性惊厥,了解其发生的机制,掌握现场应对措施和后续处理原则,做到既不轻视也不过度紧张,科学、冷静地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是指6个月至5岁儿童在发热时出现的短暂性全身抽搐,常与体温快速升高有关,且不由脑部疾病引起。多数发作在发热初期的24小时内,尤以1~3岁多见。抽搐时间多在5分钟以内,表现为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四肢抽动、口唇发紫,发作后可短暂嗜睡,一般很快恢复,不留后遗症。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热性惊厥持续时间短、抽搐类型单一、不重复发生;复杂型则可能持续超过15分钟、反复发作或局限于身体某一侧。绝大多数属于单纯型,预后良好。
面对孩子抽搐,家长应该怎么做
保持冷静,判断情况:观察孩子是否真的是热性惊厥。判断要点包括是否处于发热状态、是否是全身抽动、时间是否较短、是否没有外伤史等。若为首次抽搐或存在特殊症状,应尽快就医。
防止摔伤或窒息:让孩子平躺在安全、开阔的地面上,头偏向一侧,以便口腔分泌物排出,避免吸入性窒息。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不要强行按压孩子身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损伤。
切忌往嘴里塞东西: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咬断舌头”,于是将筷子、勺柄、手指等塞入口中,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热性惊厥中,真正咬伤舌头的情况极为少见,更大的风险来自异物引起窒息或牙齿断裂。
记录发作过程:尽可能用手机拍摄视频,或记录发作开始时间、抽搐持续时间、表现形式、是否有发热等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发作结束后观察意识恢复情况:大多数热性惊厥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发作结束后,孩子可能会进入短暂的“嗜睡期”,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后自然清醒。若孩子醒来后状态稳定,可在家观察;若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神志不清时间较长、抽搐部位单侧明显,应立即送医。
抽搐后需要送医院吗
大多数单纯型热性惊厥可以自行缓解,不会对孩子造成长期损伤。但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首次抽搐,不确定是否为热性惊厥;抽搐时间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抽搐伴随呕吐、头痛、嗜睡不醒等表现;有头部外伤史,或抽搐前曾跌倒撞击;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抽搐;抽搐后肢体偏瘫、意识异常等。在医院,医生会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时的脑电图或神经影像检查,判断是否为热性惊厥,排除中枢神经感染或癫痫等其他病因。
如何预防再次发生
约有30%~40%的孩子在第一次热性惊厥后可能复发,尤其是以下情况者风险更高:初次发作年龄较小(1岁以内);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发热后抽搐时间间隔短;平时体质易感、反复发热。但并不建议家长因一次发作就长期用药“预防”。目前主流医学观点认为,预防热性惊厥复发并不等于“反复退烧”或“长期用抗癫痫药”。核心在于以下几点:
正确管理发热:及时监测体温,适时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减少衣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但退烧药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惊厥,只是改善孩子的不适。
避免过度紧张:家长若对孩子病情高度焦虑,反而容易因用药过度、措施失当,增加风险。正确做法是提高认知、保持警觉、合理干预。
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惊厥药物(如需要):极少数高复发风险的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家中备用地西泮栓剂(直肠用),在高热时或出现先兆时按医嘱使用,但这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不建议家长自行用药或储药。
热性惊厥虽然来势汹汹,但大多是短暂、可控的。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热抽搐时,首要的是冷静应对、避免错误操作。理解热性惊厥的本质,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每位家长应具备的急救常识。抽搐当下,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稳重和理性,而不是慌乱和误判。在必要时及时就医,与医生共同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