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俊达  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5-09-05
63

处暑节气之后,炎炎夏日的火热之气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秋意渐浓。自古以来,秋天就被历代医家视为养生的黄金时节。

为什么秋天要格外注重养生?养生重点对象又是哪些人群?秋天应该如何养生,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本文将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同时阐释秋季中医养生的科学奥秘。

首先,中医理论认为秋季是一年中天地阴阳二气主导地位发生转换的重要过渡时节。入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照时间缩短,夜晚逐渐变长,气温由高走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丝丝寒凉赶走了高温酷热,降水量也随之减少,空气变得爽朗干燥。随着“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节气的到来,以“凉”“燥”为主的天地之气形成了秋季特有的气候征象。秋季除了表现在阴阳交替的变化外,在五行学说中,其气与“金”相通应,此时天地万物从盛夏的旺盛生长逐渐收敛气机,呈现出一派叶飘枝枯、归巢栖息的肃杀潜降之象。因此,相较于春夏交替,秋日前后天地之气改变以阳转阴、火转金为特征,对“以阳为用”的人体,其影响更为突出。

其次,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太阴,通于秋气”。此时,人体应天地阴阳五行之变化,开始表现出呼吸减慢、汗孔收缩、脉象平稳等一系列与肺气收敛有关的身体机能适应性调整。而肺在五脏之中,素有“娇脏”之称,在上连通口鼻门户,在外主管一身皮肤汗孔的开阖,其不耐寒热,喜润恶燥,易被秋令外邪所伤。外邪入侵,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无以主司呼吸之气,通调水道而行水。老弱妇孺合并基础病者,秋季发病于肺,恐有性命之危。因此,以“养肺”为核心的金秋养生不容忽视,此乃中医未病先防的重要抓手,也是“尽终天年”之道也。

秋季养生的重点人群,主要以慢性肺病患者、学生、孕产妇、年迈老者为重点健康管理对象。

慢性肺病患者,久病肺脏虚损,津气耗伤严重,常有肺燥津伤之证,秋季时分,天人同气相求,摄生不当容易引发基础肺病急性加重。同时,秋季气候干燥,疫疠邪气活动增加,肺病患者卫气不固,更易遭受疫疠毒邪。

学生,在秋季正值开学之际,其情志由暑假的轻松愉悦即刻变为忙碌而又紧张的学习状态,七情变化过极,肝气疏泄失度,加之肺阴不足,易致“木火刑金”之证,进而出现咳嗽胸痛、咽痛声哑等症状。

孕产妇,因其胎孕时期的特殊性,在秋季更是养生重点人群。母子一体,共用一身宗气,若母亲肺主呼吸不利,则宗气生成亏虚,于上无以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于下不至丹田,不能资助先天元气,胎儿在胞宫中,受之母体的气血也随之减少,导致生长发育变缓,先天素体亏虚。

老年朋友,随年龄增大,精血日益亏虚,血不养神,更易受秋刑清肃的物候征象影响,情志上表现出悲秋之情,症见悲伤,易哭,气短,失眠等一系列表现。肺在志为悲,过度的悲哀情志更加损伤肺精、肺气,进一步导致肺之宣降失常。

中医养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学科特征。凡与健康长寿,祛病延年有关的理论学说、方法技术,经实践验证确有效者均被吸收采纳,慢慢构成了以日常起居、精神调摄、饮食养生、导引运动为核心的养生理论体系。在秋季的养生调摄中,应基于杂合以养来制定养生方案,以此不失“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精髓。

秋季的日常起居与精神调摄

入秋以后,天地阴阳二气进入季节性调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低层大气由夏季副热带高压主导转为大陆冷高压控制,暖湿气流减弱,冷空气加强,因而呈现出秋高气爽、碧空清肃之象。此时,人群的起居方式需顺应“秋三月”天地之气变化,做到早睡早起、避免夜寒外出、保障睡眠时间充足;睡前可用热水(40℃~45℃为宜)浸足,双手按摩足背、脚心,以刺激双足穴位,加快气血循环,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晨起活动时要添衣保暖,固护肺卫阳气,谨防寒邪侵体。秋季空气干燥,家中使用加湿器时,需注意每次使用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加湿器用水宜选择蒸馏水,不应添加香熏或食醋等物质,以免化学微粒损伤肺络,不要长时间进行室内加湿,防止细菌霉菌等邪气滋生,造成呼吸道感染。

精神调摄方面,秋季万物萧条,难免触景伤神,引发悲秋之情。在此期间,情志调摄尤为重要。《史记·乐书》有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指出五音对人体精神调节、畅达气血具有促进作用。肺,五音为“商”,以“商”为主调的音乐,如《阳春白雪》《广陵散》等,在秋季常常收听能够起到调节肺气升降之效。根据五行制化原理,《喜洋洋》《溜冰圆舞曲》等徵调乐曲可克制悲伤忧郁之情,当自觉情绪悲伤低落时,可听之得缓解。

秋季的饮食养生与导引运动

初秋时节,气温寒热往来错杂,燥气当令,肺气卫守皮毛口鼻不及,人体最易感触“凉燥”或“温燥”之邪,进而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喉痒,干咳少痰之症,病邪属温病者,更有逆传心包之危候。一日三餐作为人体摄取精微、补益气血、充养正气的重要途径,在秋季养肺御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值此之际,日常饮食应以“润燥养肺”为主要原则,少食辛散之品,以顺肺喜润恶燥之性。每日正餐中,可适当增设银耳百合粥、蜂蜜绿豆粥、黄精莲子粥等甘凉清润之品,用以润肺养胃。烹制菜肴时减少辣椒、花椒、胡椒等辛香调料的使用,避免其辛散伤肺。主食以山药、芋头、南瓜等蒸制食用,可取其健脾养胃补肺之效。秋季摄食水果,当选梨、枇杷、橘之属,其味甘酸,入肺胃二经,适量鲜食可助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此外,暑热退去,秋季也是运动健身的好时节。中医导引,其理论悠久,自古就是强健体魄,内外合修的重要养生之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导引功法,通过形体运动、呼吸调节,锻炼了人体筋骨灵活度,提高了精神专注度,进而起到养精、练气、调神之效。《导引论》著有以“五禽之导,摇动其关”,使“气之源流,升降有序”之论,阐释了导引功法促进“形与神俱”的养生机制。相比跑步、球类等剧烈运动项目,秋季导引锻炼,动静相兼、慢稳含蓄,既无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之虞,妄致肺卫开泄,又能增强肺气吐纳功能,组队练习中与他人的交流学习更促进了情志调达,使身心俱修。

总结

秋季是一年中养生的关键时节,而养肺又是养生成败的关键之脏。凡得此二关键,即得一年健康之机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