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慢性关节病。目前,在40多岁的人群中,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5%,而60多岁的老年人的发病率高达50%。这种被称为“关节衰老”的疾病,并非单纯的老年病,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运动损伤等因素正让它逐渐年轻化。本文将从基础认知、止痛方法、功能恢复、日常养护四个维度,为大家提供科学实用的康复指南。
科学止痛:多维度缓解疼痛困扰
1.药物止痛:规范使用更安全
外用药物优先: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的霜剂、凝胶(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全身副作用小,适用于轻中度疼痛。使用时需按说明书涂抹于疼痛部位,每日3-4次,避免涂抹破损皮肤。
口服药物辅助:对于轻度和中等程度的疼痛,可以选择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是服用过多会对肝脏造成伤害。中、重度的疼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但是要小心胃肠道和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有胃溃疡或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一定要慎重,可以配合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
关节腔注射:当服用药物无效时,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实施关节腔内注射。补充关节滑液的药物通常一周1次,以5次为一个周期,可用于润滑关节;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具有迅速的抗炎和镇痛作用,但是为了防止关节的进一步损害,一年最多只能使用3-4次。
2.物理治疗:无创止痛好帮手
冷敷:在急性疼痛发作期(关节出现红、热、痛等症状时)可以使用冷敷(将冰块包在毛巾上,一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没有显著肿胀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热毛巾、热水袋或远红外灯进行热敷,水温40-50℃,一次20-30分钟即可。
理疗仪器:超声疗法能更深层地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低频脉冲电疗法可以抑制痛觉传递;而磁疗法可以帮助缓解炎性水肿。建议一周治疗2-3次,每次20-30分钟,10-15次为一个疗程。
中医理疗:可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针灸、艾灸、按摩等治疗。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力挤压,艾灸温度以皮肤温热不烫为宜。
3.生活方式调整:减少疼痛诱因
控制体重: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将体重减少5%-10%可以明显减轻关节负荷。通过合理的饮食(少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及膳食纤维)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游泳、快步走等),可以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
活动优化:避免长时间站立、下蹲、爬楼梯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搬运物品时,应尽可能利用小车或其他辅助手段,以减轻对关节的压力;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关节。
休息与姿势:急性疼痛期需适当休息,但避免长期卧床(易导致肌肉萎缩);日常保持正确姿势,如坐姿时膝盖与臀部同高,避免跷二郎腿;睡眠时选择合适的床垫(中等硬度为宜),膝关节疼痛患者可在膝下垫软枕缓解压力。
功能恢复:运动与康复训练核心方案
1.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灵活不僵硬
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伸膝(坐在椅子上,将腿伸直保持5秒,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仰卧屈膝(平躺,缓慢弯曲膝盖至最大角度,保持3秒后伸直,重复10次)。注意动作缓慢平稳,避免用力过猛。
髋关节活动度训练:仰卧位髋关节屈曲(双腿交替做“踩单车”动作,每次1-2分钟);侧卧位髋关节外展(侧卧,上方腿缓慢抬起至45°,保持5秒后放下,每侧10次)。
手指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指屈伸(五指用力张开后握拳,重复10-15次);指尖相对(双手拇指与其他手指依次对捏,每个动作保持2秒)。训练后若关节轻微酸胀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明显疼痛需减少强度。
2.肌力训练:增强关节“保护伞”
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直腿抬高(仰卧,双腿伸直,将一条腿抬离床面30°,保持10秒后放下,每侧15-20次);靠墙静蹲(背部贴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膝盖呈90°,保持20-30秒,重复3-5次)。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避免深蹲。
髋关节周围肌力训练:臀桥(仰卧,双腿弯曲,缓慢抬起臀部至肩、髋、膝成一条直线,保持5秒后放下,重复15次);站姿侧抬腿(站立扶墙,外侧腿缓慢抬起至30°,保持5秒,每侧12次)。
结语
骨关节炎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方法的长期战役,通过规范止痛、科学训练,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维持正常生活能力。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不要让“关节衰老”成为生活质量的绊脚石。




